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小天使>
“2018温暖包”将助10万贫困儿童温暖过冬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27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初梓瑞)近日,“人人公益·善行贵州”助力精准扶贫暨2018年壹基金“温暖包”项目全国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今年,人民网公益频道牵手壹基金联合阿里巴巴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共同推出“2018温暖包”公益活动,活动计划为全国23个省市区的贫困地区小朋友发放10万个温暖包,帮助他们温暖过冬。

温暖包包含棉衣、棉靴、帽子、围巾、手套、袜子、美术套装、绘画本、袋鼠玩偶、书包、儿童减灾读本、护手霜、收纳纸箱 13件物品。(摄影涂敏)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慈善总会会长陈敏在活动中表示,省慈善总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要求,通过常态化举办慈善公益项目大赛和慈善项目推介会等形式,搭建慈善交流平台,汇聚慈善公益资源,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与扶贫攻坚,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融合发展,努力营造“人人公益·善行贵州”的贵州慈善新氛围。

让经济树开出富贵花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表示,在2018年温暖包发放的目的地里面,有10个贫困县是阿里巴巴脱贫基金首批试点县。脱贫与公益已经和全球化、农村淘宝、大数据云计算一起,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四大战略之一。阿里巴巴始终认为,公益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而在要去影响带动更多人来参与。

孙利军强调,在脱贫工作中,阿里要做的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脱贫”模式,同时为更多的企业、机构和普通公众,创造更多的脱贫参与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经济林扶贫模式。我举个例子,在内蒙种植的沙棘果,我们叫它经济树,只要种下去,老百姓就会有收获,单纯的环保就会变成产业,变成产业,就意味着会脱贫,等两年后沙棘果成熟了,然后阿里帮助沙棘果报销,卖掉的钱,再补充到乡村基金里来,村民用这笔基金继续投入种植,扩大产量。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孙立军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摄影初梓瑞)

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由过去分散的、单一的、各自为战的模式,向跨界联合转变。壹基金将与各方一起,不遗余力地推动公益事业的创新发展,为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马蔚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贫困发生和金融的抑制有很强的相关,大部分深度贫困的地区,金融覆盖率几乎为零。金融可谓城市的血液,一个地区如果金融供给不足,很难想象经济和产业有活力,可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弱势群体和边缘地区也有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力,让他们在金融支持下创业扶贫,对于脱贫攻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马蔚华认为,随着银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的手段,使支持的人能够有商业能力和还款能力。用金融的手段做公益,同样是为了让公益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公益行业里。

“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公益组织;用市场的原则配置公益资源;用金融的手段实现公益的目的。而影响力投资,是众多金融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希望通过影响力投资助力普惠金融,助力科技扶贫,助力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马蔚华说。

“温暖包”助贫困儿童温暖过冬

“温暖包”公益项目是壹基金针对受灾害影响儿童的应急生活及心理关怀需求,于2011年特别设立的项目。项目旨在针对灾后儿童生活和心理需求,壹基金联合各省社会组织、志愿者、媒体、爱心企业和社会公众,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的平台,通过为困境儿童发放“温暖包”的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灾害和中小型灾害救援,更好地回应受灾害影响儿童的应急生活和心理关怀的需求,帮助儿童有尊严地、安全地度过灾后阶段。

2018壹基金温暖包(摄影初梓瑞)

截至2017年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92个县、区发放温暖包,累计超过48万名儿童受益,约6000家民间公益组织动员超过80000人次志愿者参与行动。

据壹基金执行秘书长李泓介绍,壹基金自2011年落户深圳以来,主要关注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并立足于此,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参与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行动之中。壹基金参与扶贫工作,主要采取广泛动员社会捐赠资源,研发标准化的公益项目产品,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组织行动,致力于参与解决“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健康扶贫”三大扶贫主题。2018年上半年,壹基金的项目在33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开展项目,受益人数达到157059人。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