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教育>
实现幼有所育,才是真正的“从娃娃抓起”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16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之后,学前教育无疑会面临新一波“婴儿潮”的考验,入园难、入园贵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态“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一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

经过精心谋划,一年半前,教育部等四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先后两个《意见》,可谓一脉相承,都在普及普惠上做足了文章。从增加幼儿园数量到完善办园体制,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到督导评估幼儿园办学情况,从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到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党和政府正施展出“洪荒之力”应对学前教育“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幼儿园数量的严重不足和师资存在巨大缺口是其中两大核心问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李玲教授,曾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的园舍规模、教师规模和经费负担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从2019年开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开始大幅度增长,2021年将成我国学前教育办学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园幼儿数预计近5800万,幼儿园预计缺口近11万所,幼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300万,而且教师不足问题相比学前教育园舍不够和经费不够等问题更加突出。

正是看到学前教育的强劲刚需,资本趁“虚”而入,甚至将其作为投资的重点,并运作上市。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固然有助于破解入园难,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天价幼儿园不断涌现,学前教育质量却没同步跟上,甚至出现虐童丑闻,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这次《意见》明确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民办园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在遏制资本过度逐利行为方面,不得不说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举措。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建造校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师资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最难解决的瓶颈。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往往被看作带孩子的“保姆”,不仅待遇偏低,工作的专业性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或学校,甚至一些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流失率高,稳定性也差。正是因为幼儿教师有很大缺口,导致一些没有资质的人进入幼儿园,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正是意识到师资是学前教育的重大“短板”,《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师资建设,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对于备受关注的师德师风建设,也作出严格规定,要求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加大监察监督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热爱幼教、热爱幼儿的职业情怀。对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不得从教。

打造优良师资队伍固然离不开待遇保障和持续的师德师风建设,更需要严把准入口,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幼师队伍。为此,《意见》提出要扩大本专科层次培养规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

当前幼师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如何提升幼师准入门槛,实乃当务之急。随着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已经呈现“结构性过剩”局面,但在绝对数量“过剩”的同时,却又存在着高素质教师的严重“短缺”,高素质幼师的匮乏便是其突出表现。面临当前这样的困境,教育部已经本着“控量提质”的原则在进行师范教育改革,加之缩减的师范类本、专科招生名额正好可以转移到幼儿园师资的培养上,可谓因势利导,两全其美。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期待这次《意见》提出的各项举措能坚决贯彻落实,用深化改革的“洪荒之力”解决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这才是真的“从娃娃抓起”。(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