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甘肃将台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14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甘肃省定西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是一个山区村,村民们居住在不同的山窝窝里,这儿三五户,那儿七八户,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2014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当地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5年时间分5批将分散在山窝窝里的500户贫困村民搬出来,彻底改变将台村“人穷村弱”的现状。

如今,搬出山窝窝的人家已达432户。新的居住点不仅设施齐全、交通方便、信息畅通,而且随着富民产业的培育发展,村民们的口袋也鼓起来了。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43元。

来到将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只见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黄色琉璃瓦盖顶,每一栋楼都有一个小院,配着一座红色的大门。村里的主干道和小巷子都已硬化,每隔一段就有一盏太阳能路灯。

从偏远的山林社老房子搬过来的农家主妇贵莉,每天早上都要将小洋楼的卧室、客厅打扫一遍,然后到厨房用天然气炉灶做饭。她高兴地说:“以前住在山窝窝,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做饭烧柴草烟熏火燎的,赶个集要走好长时间的山路,现在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了。”

有同样感受的,不止贵莉一家。建设之初,鲁家沟镇就按照“搬迁户型选择合理、公共场所布置集中、绿化建设因地制宜、文化宣传特色鲜明”的要求,邀请专业机构结合实际对扶贫搬迁点进行了规划设计,不仅突出规划村里的“路网”,还设计了电力、通讯、电视、人饮、排污等五种管线,以及村务活动、医疗卫生、便民服务三个公共服务中心,从根本上提升搬迁点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过程中,镇里对搬迁安置区功能又进行了全方位完善和优化,建设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剧院、幼儿园等设施,为432户搬迁农户安装了天然气。

如今,随着饮水、亮化、绿化等配套工程的完成,搬迁安置区已初步达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的规划设计效果。

为了让新村子一直“美”下去,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将台新村管理委员会,对搬迁安置区进行日常管理,并组织搬迁农户定期清扫街道卫生。“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硬化路,窖水变成了自来水,旱厕变成了水冲厕,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搬迁户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用网难、住房破、厕所臭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里的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村党支部书记彭名海自豪地说。

搬出了山窝窝,村民们能不能稳得住、能致富?

答案是肯定的。搬迁之初,当地政府就结合中央移民搬迁财政补助资金项目,采取“量化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将项目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注入村里成立的4个合作社进行分红。同时,采取分户实施、光伏并网的方式,为搬迁的136户贫困户每户安装3千瓦太阳能光伏板,年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此外,镇里还抢抓引洮通水机遇,在川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蔬菜产业或鼓励劳动力在企业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对山区原有耕地通过退耕还林、土地流转或种植牧草等方式获得收入。

从山林社搬迁出来的费淑梅一家,以前靠天吃饭,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平常生活花销用的“活钱”都是丈夫趁农闲外出打工挣的,大部分都要用来供孩子上学。几年前,费淑梅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干不动农活,家里失去了一个主要劳动力,生活很是吃力。

搬到新家后,费淑梅的丈夫在搬迁安置区配套的产业园打工,每个月收入能达到3800元左右,比以前翻了几番。费淑梅掰着手指头,一笔一笔地算着家里的收支账,信心满满地说:“以前在山上,吃完晚饭早早地就睡了。现在每天晚上到广场上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连睡觉都格外香,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记者 杨世智)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