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访谈>
青海脱贫攻坚的“三问三答”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05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从此,青海大地上,1600多个像十八洞村一样的贫困村的命运开始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根本性问题,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高原大地上全面打响。

5年过去,我省对这场战役列出成绩单——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4%下降到2017年底的8.1%,首次降到个位数。目前,13个贫困县(行委)已摘帽,2017年度计划摘帽的7个贫困县有望顺利实现摘帽。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364元增加到2017年的9462元,年均增长11%,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扶持谁?

——扶贫必先识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必先摸清贫困人口底数,确保将真正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这是我省在开展精准扶贫之初制定的识别贫困户“五看法”,也是广大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识别贫困户的一项“准则”。

“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精准识别,因为识别环节是整个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我们不敢有半点马虎。生怕漏了真正的贫困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冰沟村第一书记张秉瑜告诉记者,只有精准识别出哪些群众是真正需要被扶贫的,才能更好保障群众的利益,才能让接下来的工作有据可依,有路可循。

2015年,我省精准识别全省贫困人口16万户、52万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在全国率先推行民政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多轮次做好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扣好脱贫攻坚“第一颗扣子”,在精准搞清贫困户家底的基础上,扶贫攻坚向纵深迈。

脱贫工作要实,必须把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做实。为此我省紧盯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该退出的及时销号,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定期开展“回头看”,既不能漏掉真正的贫困户,也不能把非贫困户纳入扶贫对象。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的健全确保了我省贫困人口的“有进有出”。

谁来扶?

——作为脱贫攻坚“精准力量”的第一书记,被选派到扶贫一线,成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突破口

教育扶贫是点亮贫困家庭的一道曙光。今年夏天,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在这个距离县城35公里的山坳里,藏族学生尕藏却卓正在享受着她中考后的自由时光。她很期待中考成绩,因为成绩在全乡前十名就可以去省城的三江源民族中学去读书,这样离她走出大山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了。

“原来不论成绩怎么样学生们都只能在山那头的文都乡念高中,那里的教学条件和城里差距很大。今年的两个‘第一书记’帮我们的孩子争取了十个名额,他们可以到城里念高中,我比学生更激动。”尕楞乡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加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把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建立了各级干部联点、定点帮扶、结对帮扶、“一联双帮三治”等工作机制,实行挂钩扶贫。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13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2500家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建立了帮扶对子,428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577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4.5亿元。

扶贫攻坚不是一个帮扶单位的单打独斗,而是全社会的攻坚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浙江六省(市)累计落实援青资金79亿元,其中83%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和扶贫开发。强化东西扶贫协作力度,争取辽宁、江苏援青资金4.78亿元,有力助推了全省扶贫脱贫进程。

怎么扶?

——核心是精准,办法也是精准。一定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精准施策,靶向治疗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障和救助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寸功寸进,不断推进脱贫攻坚。

面对各地的贫困状况和脱贫任务的不同,青海省坚持因人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配套颁布“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部门”脱贫攻坚专项方案,形成了贴合我省实际、具有青海特色的“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资金精准。在全国率先推行扶贫资金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赋予贫困地区更多的自主权。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1.95%;其中,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6%。

产业精准。围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造血”能力这个根本性问题,我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先后投入资金58.73亿元,实现了全省44.35万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4024个有贫困人口行政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资金、39个贫困县(市、区)级扶贫产业园建设引导资金“四个全覆盖”,做到早投入、早实施、早收益。

行业扶贫精准。易地搬迁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的91%;推进“控辍保学”工作,2.36万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实行“六减十覆盖”政策举措,将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14个病种,大病医疗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扎实开展“三个一批”健康扶贫行动,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费比例下降到平均6%。同时,各行业部门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57.7亿元,深入实施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

回望来时路,岁月的足迹深刻而温暖。五年来,各村各乡准确着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带领众多村民,腰包变鼓,干劲十足奔向脱贫致富路。从河湟乡村到草原牧区,从田间牧场到学校家庭,从扶贫产业园区到易地搬迁新居,五年时间高原大地发生了太多变化。更多贫困家庭有了“靠得住”的产业,更多山乡百姓有了“搬得出”的底气,更多群众有了“能致富”的本领。(孙海玲)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