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关注民生>
挪出山沟住金窝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10-22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幺铺镇龙井村作为开发区唯一一个移民搬迁点,曾是区内最边远、村集体经济最薄弱、贫困发生率最高、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国家级一类贫困村,2015年以前贫困发生率25%,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不足2600元。2016年,开发区对龙井村4个村民组159641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堡垒作用,加强产业带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加强组织引领,确保搬得出。为解开搬迁村民“故土难离”心结,区党工委、幺铺镇党委、村党支部三级联动,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确保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在区级层面,成立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区各级力量,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项目专班,确保安置工作“统筹好、调度准、质量优、速度快”。在乡镇层面,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政策,答疑解惑,通过算生活账、发展账,让群众认识搬迁好处;组织159户搬迁群众集中召开搬迁工作动员会,到移民新村实地参观,提前到搬入地考察,直观感受新村基础设施等优越基础条件。在村级层面,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两委”配合镇党委政府开展搬迁工作,组织党员代表不分昼夜入户走访摸底调查,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答疑解困。同时,推行“党员承诺践诺”,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党员服务队,党员带头搬迁,联户包保,做到定户、定人、定责,使群众愿意搬、主动搬。

强化基础保障,确保稳得住。为保障扶贫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基层党委政府将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学、生产等民生工程提前完善,确保搬迁群众安家扎根。一是优选安置地点。将安置点选址临近我区原云马厂区旁,就近有四旗学校、云马卫生院等公共服务点,交通便利,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属我区“三线记忆”文旅项目第一期所在地,发展条件好,潜力大。二是保障基础设施。由财政出资1200万元,将安置房底层建为抬空层,为群众储存粮食、摆放农具、停放车辆等提供了必要场所,并整合党建、教育、水利、群团等资金269.5万元,同步建设了村委办公楼、幼儿园、活动中心、服务站等,群众衣食住行较搬迁前更为便利,真正实现了搬得出,住得稳。三是创新基层服务。强化基层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实现移民安置点党的工作全覆盖,以搬迁群众关注点为问题导向,提高村级管理水平,积极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推行“七个一”村级管理新模式,实现村民群众反映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积极推行移民安置点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安置点的人、物、组织所有要素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按楼栋划分为网格,村“两委”从每一栋楼挑选1名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党员代表担任群众的“联络员”,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及时将问题反馈至村级组织,村级组织对反馈的问题及时“把脉”,“对症”施策,有效促进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搬迁群众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大力发展产业,确保能致富。搬离故土,移民能不能住得安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收入,能否保障生产生活需求和发展需要。一是扩大就业。引进飞腾科技有限公司与移民项目同步进驻安置点,引进飞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安置点,为周边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二是发展产业。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配套相结合”原则,以“三权”促“三变”为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村支两委+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在安置点附近同步建设了79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作为农户搬迁后脱贫致富的产业扶持保障。目前,龙井村已有79户家庭签订协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香菇,每户年净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三是提升技能。协调开展农家乐厨师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搬迁户自己能够掌握农家乐创建、发展的技能,能够运用优势独立开店,自己当老板,加快搬迁地特色后续产业发展,搬迁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开启以产业兴村的脱贫致富小康路。

通过各项措施,搬迁前人均纯收入5400元以下,搬迁后人均纯收入9400元以上,搬迁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600元以下,搬迁后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3600元以上,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为贫困户“谋富路”,破解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死结”,走出了一条落后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安顺经开区 陈厌聆)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