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厦门开展春节民俗活动整治大操大办陋习 弘扬文明风尚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8-02-11  责任编辑:楚丹

 

群众通过包汤圆、吃元宵等活动,传承民俗文化。

 

党员群众写春联,迎接新年到来。

春节临近,厦门海沧的不少乡村一改以往大操大办的习俗,人们聚在社区书院,通过写对联、送春联、包汤圆、猜灯谜等方式传承民俗文化,将移风易俗的观念润物无声地传递进群众的心中。

很长一段时间,“排场婚礼”等在海沧屡见不鲜。如今,这些陈规陋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婚事新办等新风尚,讲排场、比阔气的人少了,捐资助学、参与公益的人多了。而这正是海沧区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2月9日,海沧区有关部门牵头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向全区群众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弘扬文明风尚”的倡议,将移风易俗的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找问题向歪风陋习宣战 

“说实话,一些老旧的习俗让人负担很重,不办或者简办婚宴都遭人笑话!”海沧街道囷瑶村村民林周发出感慨,寿宴的排场也不小,只要沾亲带故就得参与。除了婚宴、寿宴的大操大办外,还有一些别的陋习也是备受诟病。

“破除陈规陋习,本身是利于群众的事情,百姓也充满期待。”海沧区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11月以来,海沧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意见、专项整治方案等,针对群众反映的民俗活动讲排场、铺张浪费,宴请大吃大喝、比富斗阔,参加封建迷信、伤风败俗等陋习进行专项整治,这也吹响了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的冲锋号角。

很快,基层就动了起来,各地纷纷对照习俗查摆问题。在海沧街道,当地针对56项习俗逐一查摆歪风陋习,并压缩民俗规模,要求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重成效文明新风徐徐吹来 

新风下,群众观念不断改变。去年底,青礁村村民颜国南及其眷属在母亲百年仙逝操办过程中,节约得体,并将节余的两万元捐献给青礁老人协会做公益。

青礁村村主任颜鸣秋介绍,红白喜事简办正成为新风尚,文明健康向上的婚育观正在形成。记者了解到,2017年12月青礁就提出婚事“四不两用”的建议,即:不办订婚宴、不攀比彩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将资金节省下来,用于发展事业和提高生活质量上,用于将来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受到村民广泛认同。

青礁村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沧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效。在海沧,移风易俗工作注意完善村规民约,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注意抓好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三管齐下”引导民风社风逐渐改善。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沧强化移风易俗工作部署,一方面注重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更强化对相关单位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考评推进,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成效正逐渐显现。

如今的海沧,文明新风徐徐吹来,攀比铺张被公益取代。在2017年,海沧街道的乡贤带头捐资助学24.1万元;颜氏宗亲捐款200多万元修建开台文化公园;锦里村民自发捐款建设文化广场……基层不断涌现的向上向善社会风气,正是海沧移风易俗专项整治提交的优秀答卷。

当前,海沧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将移风易俗和树立新风尚相结合,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建制度 基层新风尚长效持续 

移风易俗,不是一群人、一阵子的事情。海沧区从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之初,就把规矩挺在前面,把整治覆盖面锁定在全区范围,并注重健全机制,力求让基层新风尚长效持续蔓延开来。

在移风易俗的“主战场”,海沧区的各个村居正以村规民约为标准,以红白理事会引导文明新风,逐步形成了工作长效机制。

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的市级、区级文明单位等考评中,区委文明办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重点考评项目之一,对开展不力的单位督促整改。区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积极督促基层党组织落实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从严管好党员干部,从严抓好作风建设;对在移风易俗工作中马虎应付、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予以问责。一张张承诺书、一份份明文规定、一个个考评清单,有力推动了海沧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移风易俗是有利于百姓利益的事,让干部、群众减负了。今年我们将拓展专项治理成果,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深抓实做,选取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不良风气开展治理,努力实现党风与民风良性互动、向上向善。”区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纪检监察部门将紧盯春节等重要节点,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大操大办的行为。(厦门日报文/记者张 珺 图/海沧街道提供)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