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图片>
“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河北站活动启帷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9-20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活动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正式启动。记者 苏凯 摄



“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活动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正式启动。樊薇 摄

  长城网9月20日讯(记者 苏凯 通讯员 樊薇)传承国学精粹,弘扬太极文化。9月19日,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发起的“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活动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樊薇 摄


启动仪式现场。樊薇 摄



启动仪式现场。樊薇 摄



启动仪式现场。樊薇 摄

  河北省体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苏树友、河北省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建民、河北省体育局经济处处长马金亮、深圳市中航健康时尚集团副总经理严秉珂、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校长陈瑜等出席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进行的太极拳展演。樊薇 摄



启动仪式上进行的太极拳展演。蔡志刚 摄

  本次活动具体由中航健康时尚集团承办,河北省体育发展基金会、武当大学堂、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河北搜才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学生在参加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樊薇  摄



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学生在参加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樊薇  摄

  记者从河北省体育局获悉,本次全国公益活动年内计划在10个省份试点展开,旨在推动少儿身心健康发展,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少儿开始普及传承太极文化,倡导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太极公益行走进武术大省

  本次活动陆续在江苏、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贵州等10个省的省会城市举办,河北省是第二站。

  河北省一直都是武术大省,拥有沧州、永年、南宫、深州、文安、峰峰、大名等7个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现在可以统计的拳种门派大概有129种,河北就有59种之多。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相结合的产物,拥有“太极古城”之称的永年广府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文武兼施”健体启智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少年儿童的健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基础。但从现有的数据指标来看,我国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身高、体重、心理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2017年3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联合中航健康时尚集团及全国多地体育发展基金会,在深圳正式启动“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活动,通过国民体质检测、脊柱功能评估、肺功能评估、大脑控制力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意识。

  此次,“健康中国少儿强·太极功夫公益行”活动来到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由中航健康时尚集团邀请武当太极弟子教授学生们太极功夫。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还将太极功夫与国学相融合,通过公益课程方式,在学校进行推广,一方面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通过武术的习练,实现健体、启智、育心、知礼;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少年儿童学习国学,能够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

  【相关链接】

  修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太极作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核心智慧,参悟宇宙之道而用身心印证,道医合一的东方传统体育。它承载肢体运动,但更注重形神合一,强调内外并重,内里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万事万物整体的思考,是“得其一而万事毕”的一种思维模式。

  多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太极拳锻炼能够全面提高人的生理、心理和适应能力,起到预防疾病、养生康复、调理身心、延年益寿的作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太极拳这一古老的强体健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纤维肌痛等一些慢性肌肉损伤疾病的症状。

  传统武术对少年儿童有什么作用?

  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枝,修习太极拳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一是可以正骨骼。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少年儿童的骨质硬度小,韧性大,虽然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和变形,通过太极拳的系统训练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帮助孩子身高的发育;二是可以锻炼肺活量。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可以降低呼吸道疾病带来的风险;三是可以促进循环。由于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会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