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高层声音>
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和价值定位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8-15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融入社区 服务社区


  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和价值定位


  姚立新


  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公开发布,这是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为红十字会进一步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在城乡社区积极开展与其职责相关的人道服务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等活动,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兴办医疗、康复、养老等与红十字会宗旨相符的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共建健康安全社区”为主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社区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安全发展;完善城乡社区红十字人道服务体系,常态开展特色人道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真心关怀社区困难群体,以服务温暖群众,以真情关爱群众,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人道服务的生动实践,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社区治理与人道服务的有机统一,提升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积极反映民生诉求,开展人道救助,关爱民众、改善民生,充分动员人道力量,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协助党和政府兜住民生底线,当好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健全人道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救助有困难的社区居民,着力形成精准救助的长效机制;重点对社区贫困人口加大救助力度,在城乡社区大力开展以大病医疗救助、扶贫帮困等为内容的社会救助活动;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开展人道救助、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区募捐活动,筹集善款对社区孤、老、病、残、困等群体进行救助;开展助医助学活动,帮助困难家庭和失学儿童就医、完成学业;着力打造“博爱”品牌,温暖困难群众。近3年来,“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累计发放救助款物价值约4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西部和部分中部省份的贫困地区发放价值2400万元的慰问物资,约9万户困难家庭受益。积极创办“博爱超市”,扩大对困难群众的有效帮扶范围。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在城乡社区大力弘扬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通过开展村民自救互救培训、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和讲座、慈善助学、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组织红十字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汇聚社会爱心力量,以美德感染群众,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避免了“高大上”的空洞说教,让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来树标杆、作示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广泛宣传和组织开展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培育社区互助和健康安全意识,传授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育“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意识,创建文明互助、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积极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预防艾滋病等主题活动,表彰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让爱心人士得到尊重与爱戴,彰显人道力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社区居民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国城乡社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老百姓对于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需求较为迫切。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高度重视社区在非紧急状态下的公共安全建设和易受损群体生活境况,积极开展救援、救灾备灾相关工作,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提供紧急救援和人道救助;在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施,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强化社区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不断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及实战演练,建立备灾仓库物资台账,管理备灾物资,做到账物清楚;建设集村民应急避难、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博爱文化广场,提高村民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急救、逃生、自然灾害自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大型应急救护培训和地震、消防应急演练,增强了群众的应急避险意识,提高了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社区综合实力。


  “博爱家园”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人道发展”为主要内容,在城乡社区开展的综合性发展型项目。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在农村社区已建设了800余个“博爱家园”,助力精准扶贫。不断完善生计基金项目救助机制,实行一村一策,扶贫又扶志,“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策略,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十字会在“博爱家园”项目中,设立生计基金,通过民主评议确定救助对象,实行一户一策,将生计基金注入有基础、有前景、易增收的产业,提高了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致富能力,增强群众的脱贫信心,加快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进程。面对帮扶对象大多是老弱伤残人员,自身生产能力弱,普遍存在能否按时还款、能否得到发展、能否带动更多百姓致富等问题,红十字会研究制定了生计基金管理办法,建立了“小额借款、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致富”的生计援助模式,循环利用生计基金,一年一个循环,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请生计基金,实现帮扶常态化、精准化。


  “博爱家园”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建立循环发展机制、改善村风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以及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健康卫生、志愿服务等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以开放平台带动社会组织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中,各级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注意满足不同居民的生活需要,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为居民和谐相处奠定基础;组织居民开展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参与感;注重在群众中发展志愿者,让其利用自身经验、资源去影响和帮扶更多人,让更多群众自发参与到红十字志愿者队伍中,实现“群众服务群众,大家帮助大家”;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广泛凝聚社区治理合力;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红十字会项目决策、设计与实施,参加防灾减灾、生计发展等培训活动,由居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投票决定红十字会开展的防灾减灾硬件建设、生计发展基金资助等事项;深入社区调研,组织村民代表参加易受损性及能力评估、基线调查、开展软硬件建设活动等,切实了解群众需求,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尽可能用在群众最想办的事情上;公开项目工作流程,包括公开申报、核查、批复等工作流程,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提高项目经费管理的透明度。


  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积累了好的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把握红十字会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定位,确定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功能目标,明确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推进策略和工作措施,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建设与参与城乡社区治理良性互动,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部长)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