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新视野:政府搭桥 中国扶贫事业有“侨”助力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8-09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付强)今年年初,来自山东淄博的张国伟成为济南一家酒店的面点师。对于不久前还在为生计犯愁的他来说,“就好像做梦一样”。
这种变化源于山东省侨办联合技校开展短期培训,帮助贫困归侨侨眷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贫困现状。因为毕业考核成绩优异,张国伟获学校优先推荐至济南实习,并成功转正。
如今,越来越多像张国伟一样的贫困归侨侨眷获益于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实现“自助”脱贫致富。
资料图片: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
2016年全国侨务扶贫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指出,侨务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关凝聚侨心、事关侨界和谐稳定、事关中国国际形象。
帮扶贫困归侨侨眷就是侨务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务院侨办在内的各级侨务部门,针对归侨侨眷群体“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较大”的特点,坚持关爱与帮扶兼顾、“输血”与“造血”并重。
一方面,通过开展“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和精准落地;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归侨侨眷的内生动力。
位于云南的茅草坪村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村,政府提出将该村打造为山地白族特色生态旅游村。目前,道路建设、民房建设改造、旅游服务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稳步推。
截至2015年底,中国贫困归侨侨眷人数已由2012年的158万下降为117万,为实现2020年贫困归侨侨眷全面脱贫的工作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与此同时,引导侨胞向贫困地区公益捐款也是侨务扶贫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各级侨务部门持续发力,为侨务资源参与全国扶贫一盘棋探索新思路。
从2013年初至今,旅德华侨华人爱心协会会长陈玉华携会员,累计向云南省贫困地区捐款超过百万元,用以改善教学环境。
“广大侨胞素有热心慈善、扶贫济困、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在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陈玉华认为,调动侨胞力量,通过慈善捐赠、产业帮扶、吸纳就业等方式参与扶贫事业,长期看来大有可为。
这仅是侨务扶贫助力国内民生改善的一个例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侨务系统接受捐赠总量,累计已达人民币近千亿元。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黄晓瑞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一书中指出,国务院侨办定点扶贫甘肃积石山县,为用好侨捐资源、实现华侨华人和扶贫的有效对接树立了典型,“侨办主导、地方‘做媒’的模式值得借鉴”。
积石山县位于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1998年以来,国务院侨办在此持续开展扶贫项目;在与甘肃省建立定点扶贫工作常态化联系机制、保证积石山县扶贫工作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如2016年举办“情系积石山、扶贫献爱心”礼赞活动,极大肯定了侨胞助力祖(籍)国扶贫事业的善举,激发了其继续参与扶贫攻坚的热情。
作为华侨华人捐赠的接受方,基层政府是否将帮扶资源高效利用,是扶贫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
积石山县曾专门抽调13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调研,切实了解“谁是贫困人口、因何致贫、如何针对性帮扶”等问题。黄晓瑞认为,此举为吸引华侨华人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基层政府成功扮演了为帮扶对象和爱心侨胞“牵线搭桥”的“媒人”。
家住积石山县胡林家乡高关村的刘长福去年申请成为了小黑蜂养殖户。该项目由侨商会捐资扶持,旨在通过技术、渠道等多方面支持,帮助一部分困难家庭走出贫困。
“没人想当穷人,但先天环境的恶劣确实是挡在我们脱贫路上的大山”,刘长福告诉记者,国务院侨办的扶贫项目给他带来了希望,“好好干,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