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回访张北德胜村:坝上农村的产业扶贫路(图)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8-04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回访张北德胜村:坝上农村的产业扶贫路(图)

  张北县德胜村新建起280座马铃薯大棚。 张帆 摄


  中新网张家口8月3日电(肖光明 崔涛 张帆)七月下旬,虽早已步入酷夏时节,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的早晨仍稍有寒意。59岁的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吕鹏正在农业技术员蔺树根的指导下劳作,“马铃薯苗长势很好,按照往年的价格,一个大棚的年纯收入能达2万多元。”


  吕鹏所在的张北县是河北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县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被确定为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共有贫困村174个,贫困户45837户,贫困人口91170人。



  德胜村就是张北县众多贫困村的一个典型代表。中新网记者曾多次来到德胜村,在村民口中,德胜村过去穷得“实实在在”。


  在以前,德胜村的村民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维生,村民种植玉米、莜麦、胡麻,每年的收入很低。村民们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才能吃上肉。由于干旱缺水,村民很少洗澡。村里的路是土路,坎坷难行,村内房屋大多年久失修。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空心化”严重。



  近几年,德胜村因地制宜,通过发展马铃薯育种、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这个坝上农村渐渐焕发了生机。


  据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介绍,产业脱贫的观念已经深入村民心中。记者在德胜村走访发现,在村民嘴里,发展马铃薯育种和特色民宿旅游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致富的思路逐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马铃薯种植大户徐海成在今年春季还在盘算着多承包些马铃薯大棚,如今,他已付诸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给两个女儿多挣点嫁妆钱”。


  村民徐万将自家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开口笑”卖给前来旅游的游客,还在互联网上注册网店进行销售,他的儿子还注册了“开口笑”品牌,盘算着开办一家生产“开口笑”的工厂。


  54岁的徐学海是该村“因病致贫”的典型代表,他原本家境比较殷实,是村里较早富裕起来的村民。但从2013年患病开始,徐学海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如今负债四万元。


  “不能光靠外力帮助,自身也得奋斗。”虽然徐学海家庭较为困难,但他并未向生活低头。他还想多干点活儿,自力更生,挣些钱供儿子读书。


  中新网记者在德胜村看到,280座马铃薯大棚坐落在村旁,一些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碌着。两座光伏发电站正在运行,通过光伏发电,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李进凯是最早入驻德胜村的张家口市大农种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表示,通过推广马铃薯育种技术,德胜村村民几乎户户都有自己的马铃薯大棚。公司还会定期对村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和指导。


  叶润兵表示,目前有三大产业助力德胜村脱贫。第一是马铃薯育种产业,在徐家营、马鞍架和德胜自然村建成规模达300亩的德胜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项目总投资558.9万元,新建每个占地0.6亩的育种大棚280个。大棚及相关配套设施属村集体所有,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承包自主经营,所得租金用于租赁土地费用以及无能力经营大棚的贫困户补偿,预计每个大棚年纯利润2.5万元。


  第二是光伏发电业,项目推行“光伏+农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总投资400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24亩100KW和400KW电站各一座,现已全部并网。项目设计年发电量75万度,按目前的标准,20年可实现效益1365万元。其中40%的电站收益用于电站运营维护及全村公益事业,60%用于增加村民收入,其中贫困户人均每年可增收3000元,脱贫户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


  第三是民俗旅游业。德胜村准备新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民居,并同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光伏发电和吃、住、购、娱等乡村旅游服务,逐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作物采摘、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家旅游格局。(完)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