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关注民生>
马云:做一辈子教育的支持者,做老师的后援团和亲援团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7-12  责任编辑:楚丹

7月12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首届新乡村校长论坛于此揭幕,首批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校长名单同时揭晓。

20位入选校长每人将获得50万元发展基金,并且,在这一天,平日默默无闻的他们,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以色列前教育部长Rabbi Shay Piron等关注的“明星”。

“我们相信教育是实现人类梦想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我当过6年的老师,离开这个工作岗位20年,我觉得我可能没有这个机会回到小学、中学、大学里做全职的老师,但是我决定做一辈子教育的支持者,做老师的后援团和亲援团。今天很高兴,我们这个亲援团越来越大。”马云在论坛上说。

马云要做一辈子教育的支持者

马云对在场的校长们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支持的人,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些人在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甚至可以说这些人也在决定着未来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马云认为,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并不是看它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多好,而是要关注它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精英有多少,而在于底层的数字有多少的大。中国9000多万名孩子在乡村,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城里的教育再好,社会也很难进步。帮助农村全面脱贫,我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必经之路。

面对入选的20位校长和济济一堂的“乡村教育亲援团”,马云掏出肺腑之言,“今天严格地来说,这不是一个颁奖典礼,我们没有资格为乡村校长颁奖,我认为今天是一个感恩仪式,对于守住最贫困地区的乡村校长和教师,我们今天只是表达一点点我们的感恩之心。”

正如马云所言,在乡村,不少教育工作者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挣脱应试教育的单一束缚,另辟蹊径,为教育界带来一股清流。

一位在青海高寒山区的青年校长,在海拔4800多米、野狼出没的荒野上,花了十几年时间,给几百名牧区儿童打造了一个让他们放学“舍不得回家”的学校。他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小嘎松扎西校长,他吸引孩子们的秘诀是鲜活的生活教育;

有个黝黑的纳西族汉子,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巴东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把自建的生态农场型学校做成了众人艳羡的“世外桃源”,还千方百计找资源“额外”帮助了校外2000多个学生。他是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达祖小学王木良校长,他创办的这所没有围墙和教师台阶的学校,正向着“基础教育、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生态旅游”方向发展,成为公益教育的梦工场;

一个嫁到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的媳妇,一个只有12个学生的教学点负责人,不仅保住了面临撤校威胁的学校,而且将村小发展为143个学生的绿色校园,并把整个村庄的828个村民也纳入到基础教育的对象。她是赵银凤,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信念,她办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乡村教育。

像他们这样扎根于中国乡村,以微薄的力量奋力冲破有限条件的制约,为乡村教育带来改变和希望的乡村校长,目前有20多万。

马云乡村教育计划深挖乡村教育家

100年前,晏阳初、梁簌溟等社会学和教育学家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与之相比,马云乡村教育计划则更像清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意欲以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奖掖和激励在乡村教育一线有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的教师和校长。

马云乡村教育计划于2015年9月启动,至今已产生两届共200位马云乡村教师奖的获奖老师,每人给予10万元奖金,并提供培训提升的学习机会。

与马云乡村教师奖一样,“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是马云乡村教育计划的一部分,预计项目10年投入总额为两亿元。马云公益基金会认为,一个校长能深度影响一所学校,校长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思想决定学校的教育文化,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学校的教学成效,校长的领导力决定学校的氛围和活力。

为以创新形式探索中国乡村教育模式,基金会于2016年7月4日正式发布“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培养新一代具有优秀领导力的“乡村教育家”。“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每年一届,首届将在全国评选20位具有教育情怀与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方面体现出显著成效的优秀乡村校长。  

基金会将为他们提供总计10万元/人的领导力提升和培养费用,为他们组织国际游学、校长课堂,以及帮他们结成“乡村教育家”社区,共同探讨乡村教育发展模式等。同时,今年还投入1000万元,为每个校长所在学校提供50万元实践基金,供他们开拓教育模式,使乡村学校更具活力。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