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公益慈善家>
3年投15亿 王健林在贵州扶贫不只给了钱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7-04  责任编辑:公益中国

image.png 

    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营运启动仪式

  中新网贵州丹寨7月3日电 (记者 庞无忌)7月3日,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营运启动仪式在丹寨万达小镇举行。历时3年,总投入15亿元的万达丹寨三大扶贫项目全部落地运营。

  棕墙灰瓦的万达小镇颇具当地民俗特色。开业当天,尽管烈日当头,但这个5万多平方米的旅游小镇人流如织,沿路的小店门口不时有游客合影留念。难以想象三年前,这个热闹的地方仅仅是一片荒地。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表示,万达丹寨扶贫采取企业包县对口帮扶,这是中国扶贫模式的重大创新。万达职业技术学院、万达旅游小镇、丹寨专项扶贫基金三个项目总投入15亿元,长期、中期、短期结合,以产业扶贫为主,精准扶贫,获得2016年国家首个脱贫攻坚创新奖。

  “试”出来的扶贫创新

    经常登上中国富豪榜首的王健林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20年正式退休之后,“不排除我去承包一个贫困县,专门进行扶贫”。这个计划提前实现了。2014年,王健林决定采用“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模式,从贵州省的8个县中选择丹寨县作为对口扶贫县。

  但即便是把“赚一个亿当做小目标”的王健林在扶贫这个难题上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丹寨的扶贫模式探索可谓一波三折。2014年12月,在万达集团与丹寨县刚刚签署扶贫协议之时,万达所提出的扶贫资金为10亿元,扶贫措施主要是当地多数农民从事的养猪、种茶等。但经过全面调研后,万达发现,这些产业并不适合在丹寨发展。

  最终,2016年万达确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小镇、扶贫专项基金三个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增加至14亿元。为此万达内部关于扶贫项目的PPT就做了50多版。

  直至今天万达旅游小镇正式启动营运,万达公布的扶贫资金又悄然增加了一个亿。

  王健林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感慨,扶贫不能下马伊始就拍板,“拍脑袋的东西能成吗?”

  如今,王健林也坦言,万达旅游小镇、职业技术学院营运,并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旅游小镇实现稳定经营至关重要。他指出,原定旅游小镇万达经营3年,稳定经营后移交丹寨县。根据丹寨县委县政府要求,“现在我表态,如丹寨需要,万达可长期经营。另外扶贫基金发放延至十年。其它后续产业投资项目将在旅游小镇经营一段时间后再作决定。”

  精准扶贫3.0

  如王健林所说,扶贫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业,必须久久为功。分析人士认为,万达此次提出的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扶贫方式或可适用于更多贫困地区。

  长期项目是指投资3亿元捐建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提高丹寨人口素质,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发生路径。学院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学生。万达职业学院每年招收当地学生700人。万达集团每年从学院毕业生中择优录取50%进入万达工作。

  中期项目是指投资7亿元捐建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旨在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丹寨万达旅游小镇占地40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小镇建筑采用苗寨风格,引入丹寨特有的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并配套建设四星级万达锦华酒店、多家客栈、万达影城等,成为国内极具特色的综合旅游项目。小镇成功运营后将带动2000人直接就业,每年至少为丹寨新增100万游客,增加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拉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农业等20个以上产业发展。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可间接创造丹寨上万人就业。

  短期项目是指万达投入5亿元成立丹寨扶贫专项基金,一期扶持5年,基金每年收益5000万元用于丹寨兜底扶贫,旨在覆盖那些所有产业扶贫阳光照射不到的群体,分配给丹寨县特殊困难人群。首期5000万元扶贫基金收益已发放到丹寨县3.83万特殊困难人群和贫困户手中,当年使丹寨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国家贫困线。

  7000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是中央立下的一张“军令状”。根据部署,到2020年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指出,万达整县帮扶丹寨是中国民营企业扶贫模式的首创之举,对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总结万达帮扶经验的基础上举办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已有2万多家企业与2万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通过投资项目、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80多亿元,公益扶贫资金80多亿元,帮扶贫困人口300多万人。(完)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