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美丽中国
村级公司创新路 集体经济展宏图
——普定探索“村企合一”发展新模式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5-05  责任编辑: 楚丹

   

编者按:“村企合一”即指村级政治组织(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企业)合三为一的模式,其表现为在农村成立村级公司,村民以一定的形式入股,由成立的公司统一经营,按股分红,优化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推动村企共建和合作双赢奠定经济基础。

 

农民致富需要整合农村分散的要素资源,使之规模化。普定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行“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对农村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与配置,走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道路,重新焕发了农村的活力,激发了村民经久不熄的创富热情,取得了初步成效,给农村的改革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启示。请随我们的记者到普定县去看看。

 

普定,古老而文明,穿洞人遗址距今一万多年,被学者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上下打响艰苦卓绝的生态建设攻坚战,孕育了“石头开花、岩山结果”的“普定精神”。近年来,在农村改革方面形成“猴场模式”“秀水五股”等创新模式,凝聚力量推动工业发展,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经济发展异军突起,形成“敢持彩练当空舞”的“普定现象”。

 

如今,普定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又有了新亮点,实施“村级公司”全覆盖,在全市颇具典型性:村级公司的成立,整合农村党建资源、激活农村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盘活资金要素资源,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作为一个深居西部山区的贫困县,要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潜能,普定县是如何做到的?

 

 

党建引领  搭建平台

 

五月的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与其他农村没有什么两样,属农忙季节。

 

52日,记者来到化新村看到,村里的韭黄套种马铃薯种植地里,十余位妇女正在采收马铃薯,水泥机耕道上,几位壮年男子正在给马铃薯打包,准备装车运往农贸市场。

 

化新村的“村企合一”模式,用陈国勇的话说就是“没闲人”,个个有钱挣。“这些农民都是来自化新村各村民组村民,他们不仅仅是公司的员工,部分也是公司的股东。”陈国勇是化新村村委主任,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刚成立村级公司时,遇到不少困难,很多村民都不支持,不愿意把合作社并入公司,村干部就带头到村民家里做工作,并各自主动把自己在合作社的股份让出来,加入到新成立的公司。”谈起刚成立村级公司遇到的困难,陈国勇说,作为党员,就要吃得亏,吃得苦,更要有奉献精神,这样村民的工作才能开展起来。

 

“化新村在短时间内就把6个合作社整合起来并成立村级公司,得益于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了党建与村建的良性互动。”化处镇党委书记黄朝阳告诉记者说,目前化新村成立的村级公司采取村委与公司董事会相互兼职,相互渗透,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了基层“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强调优化农村发展要素结构,首先要有人力资本整合,其次要发展农业产业。普定县选择首先在基层人员组织结构上动脑筋。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6年底,普定县充分利用村级换届的契机,注重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中选拔优秀村干部,组建好村班子。并从村班子中推选出村级公司法定代表人,分批次、分阶段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公司人员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市场分析研判能力,为村级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普定县扶贫办、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已联合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354名新任公司成员开展了任前培训。

 

为了更好地指导村级公司发展,在创新“村企合一”发展模式中,普定县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公司的管理指导模式。其中县级公司是总公司,其法人代表由县政府任命,负责将各村(居)核实确权的集体资产进行包装,向银行融资贷款和乡镇(街道)款项的办理;乡公司是分公司,法人代表由乡镇的班子成员担任,做好村公司“资金池”资金的入注工作,负责对“资金池”资金使用的审批、监督和管理;村公司是子公司,其法人代表由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任命,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公司的产业项目运作和日常管理。

 

“村级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分散的农村群众组织起来,激活了农民的劳动力要素,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市委常委、普定县县委书记徐德祥说,在普定全县搭建村级公司平台,培育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民吸纳到组织中,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为农民开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桥”。

 

 

整合土地  做强产业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普定县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在陈国勇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全是关于土地合作经营的会议记录。“土地合作经营刚开始时,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意入股。”陈国勇说,为了让大家理解支持,公司刚成立的前几个月里,开了大大小小几十次会议,一轮轮听取村民意见、完善方案,终于让群众自愿把土地流转到公司。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陈国勇直摇头:“村里就是稻谷+玉米,没有其他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许多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陈国勇尝试从响应县委政策成立村级公司集体化运作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通过公司规模化生产与运营。村委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和会议讨论,最终商议出采取“土地租金+基本分红+土地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田地租金按照年均价600/亩直接由公司支付给农户,基本分红按人头分配,人头股按公司盈利的20%分红,土地分红依照所占土地股份,按公司总盈利的5%分红。

 

201610月,化新村村级公司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次性整合群众土地6000余亩,由村级公司统一进行规模种植和经营。“改种韭黄后,每亩纯收益是种植普通稻谷的10倍以上。”陈国勇说,土地整合之后,公司统一实施的韭黄套种马铃薯农业项目,种植产量高,品质好,农业总产值自然稳步上升。

 

415日,记者在普定县补郎乡本杰村的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看到,新栽种的优质桃树在阳光下冒着新绿,田里地头到处都有农民忙碌的身影,据本杰村村支书、普定县本杰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有华告诉记者,村民们正在公司整合的地里培育辣椒苗。“经果林下套种是公司采取的‘以短养长’的发展方式,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贾有华说,目前公司整合土地已达近2000亩,其中1300亩种上了优质桃树,预计在后年就能看到收成。

 

无独有偶,在补郎乡干河村,目前已整合土地600余亩。据干河村村支书、普定县干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胜介绍,目前全村已有300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公司目前已种植辣椒12亩,黄豆500亩。

 

“干河有着优质的水源,做的豆腐口感好,大规模种植黄豆,是为公司的豆腐加工厂提供原材料。”王国胜说,接下来,他们将借助村级公司平台,大力发展豆腐加工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另外,在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全村目前已整合土地8000亩。据韭黄村村支书、普定县韭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守亮介绍,随着兴东大健康产业园区在白岩镇落户,吸纳了村里许多剩余劳动力,村里的田地就面临无人种的尴尬。“村里成立公司,把农民的土地入股或流转,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不但解决了村里的土地问题,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杨守亮说,目前把整合的8000亩土地全部发展韭黄种植产业,在今年,他们预计再增加2000亩,通过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在韭黄村打造10000亩韭黄产业基地。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在农村土地整合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徐德祥指出,对农村土地的整合与确权,目的是唤醒沉睡的农村土地资源,借助村级公司平台统一经营管理,让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农民持股  激发潜能

 

“别小看我只是个普通员工,我有3亩地入股,是一名股东呢!”说起目前的身份,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村民张艳飞颇显自豪,“现在全村人都有干劲了,干得好公司效益就好,大家收入就高”。

 

长期以来,村里的致富能人单兵作战,缺乏有效市场竞争力。在普定县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的春风下,201610月,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化新村农民“单兵作战”时代宣告结束,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化改革正式启动。

 

企业化改革给化新村农村经济带来了哪些变化?普定县县委副书记马照亮表示,首先,化新村村级经济体制性质从单兵作战的个体经济变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其次,管理体制从行政隶属逐步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转变;再次,运行机制从行政指令向企业法人治理转变。

 

从“干多干少一个样”到“齐心协力为着自己干”,村民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分红的角度来说,现在全村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民,没地没钱的村民有‘人头股’,没钱有地的村民在人头股的基础上还有‘土地股’,村级公司的员工都是‘持股’的村民,这种从给老板打工变为给自己干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陈国勇告诉记者。

 

为深入推动普定县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普定县还制定了《关于成立村级产业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公司性质属于村级集体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市场供给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公司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据马照亮介绍,截至目前,在全县172个村(居、社区)均成立了公司,实施“村级公司”全覆盖,普定县“村企合一”改革任务在组织结构上已全部完成,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改革,普定县农村集体经济成功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轨道,村级企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农民持股,激发了农民的潜能,调动了积极性,在村级公司高效益的驱使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愿意留在村里,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干事创业。”徐德祥说,发展村级公司是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不仅解决“空壳村”问题,还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活力。

 

注入资本  做大市场

 

“村级公司的发展资金救了急,让公司的草莓基地有钱建新的大棚,200亩草莓种植大棚项目正在筹备中。”普定县高管村村支书、普定县高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华志对村里新成立的公司做大做强充满信心。

 

“县里为每个村级公司都注入了100万元发展资金,这项资金彻底破解了我们有技术无发展资金的难题。”高管村增收渠道单一、后劲不足,集体经济薄弱,这也是目前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据付华志介绍,高管村2016年从浙江引进了草莓种植技术, 愁于没有资金,第一批在村里只盖起了50亩的草莓大棚,规模很难做大。

 

针对村级少资金少资产的现实,由普定县财政局牵头,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等作为融资资金,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杠杆性放大、扩容,首期给每个村级公司“资金池”注入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全县共计1.72亿元。这笔专项发展资金,普定县采取的是乡镇实施,产权归村的形式,让村级集体经济真正有了根。

 

高管村200亩草莓大棚建设正是得益于这笔发展资金,建好后产权和收益归村级公司所有。“仅靠村民自己的经济实力可做不了这个事,村级公司发展资金的注入,给村里草莓产业铺好了路。”付华志说,正是借助这笔村级公司的发展资金,草莓产业项目才能够在高管村落地生根,帮助村级集体经济“迈开步子”。

 

“当然,这100万元不是无偿的,为了调动公司管理者的干劲,我们采取的是‘有偿无息’使用,根据村级公司的发展需要,可以申请更多的发展资金。”徐德祥指出,“发展资金”的使用,目的是引导农村以村级公司为平台,探索服务创收型、产业发展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县委提出“有偿无息”的办法,则是让村级公司的管理者更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于资金的使用,普定县提出了“创新思路、科学发展;村级主体、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四大原则。村公司及其下属的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所需发展资金只需向村公司申报,村公司经实地查看、做出初步评估,报乡镇(街道)公司审批,乡镇(街道)公司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核实,确认符合条件和要求后,即可批准使用,其中发放额度,由乡镇(街道)公司根据投资项目情况自行确定。

 

另外,在资金管理方面,普定县按照“乡监督、村管理、公司经营”的模式运作。要求公司建立健全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等,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原则,严禁挪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觉接受乡镇(街道)公司财务监督小组对资金使用的指导、监督、检查。“乡镇(街道)公司为每个村公司设立专户,会计业务工作由财政分局代行管理。”马照亮说,管好人,管好项目,管好账,这笔“小资金”就用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就活了。

 

脱贫致富   共享发展

 

“现在我在村里公司务工,每天收入80元,加上兼任村里森林防火员每月固定收入800元,一个月的收入超过了3000元,而妻子在兴东药业上班,一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韭黄村精准扶贫户杨守顺告诉记者,自从把自家的三亩地整合到村级公司后,家里每月的收入比以前高了。

 

杨守顺回忆起以前靠着种植三亩地为生的生活,他把全部土地都种上稻谷,只能勉强养活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因为家里穷,他的儿媳妇也“跑掉”了,不愿待在村里生活。

 

“村级公司的成立,给了我今年脱贫的信心。”杨守顺说,在公司的扶持下,他把扶贫“特惠贷”资金入股到村级公司,今年能享受到4000元的补助。同时,年底还能享受公司的土地租金及“人头股+土地股”分红,加上他和妻子在公司务工的收入,今年就能实现“脱贫”。

 

比起杨守顺,化新村精准扶贫户王琴珍生活更加艰难,丈夫生病长期需要药物治疗,上大一的儿子需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家里还有一位年迈老人需要抚养。“以前一个人靠着家里的两亩土地,连生活都难维持。”王琴珍说,现在村里成立公司,自己的家才算真正有了个“靠山”。王琴珍如今在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上班,平均每月的收入接近2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及“人头股+土地股”分红和“特惠贷”每年4000元的补助,一年的收入接近30000元。

 

从“单兵作战”到“资源融合”,普定县通过搭建村级公司平台,使农村分散的要素资源整合,使之产业化、规模化,走出了一条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安顺日报记者范成荣 伍水清 文/图)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