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医疗
惠州:惠城区今年全面展开重特大医疗救助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7-03-14  责任编辑: 张雨荷

  日前,2017年惠城区民政、残联、老龄工作会议召开,自今年1月起,惠城区社会救助对象(低保、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住院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100%救助,同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医疗救助工作。

  今年全面开展临时救助工作

  去年1月防御寒潮天气期间,桥西街道工作人员发现流浪、乞讨人员11名,通过反复政策宣传及劝说,他们分别被送至市救助站、复退军人医院,街道工作人员还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确保他们安全渡过寒冻灾害天气。

  这是去年惠城区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的一个缩影。惠城区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全区纳入低保救济的对象有4141户、10838人,低保实现率达100%。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共救助困难群众323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71.76万元,共救助医疗救助对象1539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484.26万元。在低保靶向精准整改工作方面,区民政部门向各镇(街)转发《惠州市民政局关于转发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低保靶向精准专项检查和整改的紧急通知〉的通知》,本次核查共取消低保户477户。

  “今年全面开展临时救助和重特大医疗救助工作。”惠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1月起,社会救助对象(低保、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住院个人自付部分100%救助,同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医疗救助工作,稳妥推进“救急难”工作。

  此外,全区13个镇(街)13个“服务窗口”将全面建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按照省民政厅规定的窗口规范化建设标准,将基本形成“责任主体明确、审核审批程序规范、部门协调有效、群众救助及时”的运行格局。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闲暇时做做手工活儿,精神好时健健身、打打牌,还有书画创作室、老人大学课堂陶冶情操,集日间照料、家政料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社交及康乐“六位一体”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成为惠城区不少老年人的乐土。

  在2015年底率先全面完成1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惠城区由区财政每年为每个中心安排20万~40万元的运营经费,用于购买专业社工机构进驻开展运营。去年6月,随着横沥镇、芦洲镇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机构进驻,全区所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均已实现持续正常运营。

  近年来,惠城全区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去年起每人每月供养标准提高至1500元。儿童福利进一步得到保障,截至去年12月,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共357人,发放补贴46.5万元;慈善事业进一步稳步发展,据区慈善总会统计,去年共支出788.9876万元。

  惠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以加强机构建设和加大规范力度为抓手,继续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水平。其中,积极推进全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召集已建成的1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机构负责人和镇(街)联系人召开专门会议,就如何做好运营提出具体要求。同时配合做好推进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运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大数据系统三大项工作。

  此外,根据《惠城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区做好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按要求完善配套政策,落实配套资金。

  相关新闻

  社会救助对象精准救助行动开启

  困难群众可拨打电话申请社会救助

  东江时报讯 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周文媚 日前,惠城区民政局发出 《致全区困难群众的公开信》,启动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精准救助专项行动。

  社会救助是党和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制度,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部署。今年2月3日起,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精准救助专项行动。

  惠城区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和开展行动,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应救尽救,不落一户,不少一人”。据悉,此次社会救助专项行动的内容包括: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申请受理,做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申请受理,做到应救尽救;低保边缘群体、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病重残人员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众提出的救助申请,按政策把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不留死角”。

  惠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此次专项行动取得如期效果,有效解决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最后一米”的问题,各级民政部门全面接受所有符合条件的全区困难群众到户籍所在镇 (街道)社会事务办(街政办)申请相应社会救助,并将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核审批,保证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来源:东江时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