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一个民政干部的质朴情怀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11-25  责任编辑: 张雨荷

    张雷,山东省滕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公室主任,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常被同事们评价为“憨厚”“低调”。而当你一旦走近他、了解他,便又能感受到他身上随时闪烁的慈善亮点与温厚情怀。多年来,张雷倾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关心扶助弱势群体,常慷慨解囊并亲力亲为。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将做好事、善事当成了生活习惯,是“当代活雷锋”。由此他获得了山东省首批“齐鲁和谐使者”称号,成为滕州慈善事业的一个代表。

    对账“对”出来的捐款人

    “我不过是做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齐鲁和谐使者’这份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沉甸甸的津贴我不能独享,理应将它捐给慈善机构,用于救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当记者采访张雷时他这样说。

    2014年,张雷还在市民政局救助站担任站长时,被评为首届“齐鲁和谐使者”,称号期限为4年,每月可享受1000元省政府特殊补贴。自从收到津贴后,张雷便萌生了将它捐给慈善机构的想法,于是与妻子商量,得到了妻子的赞同和支持。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张雷来到市慈善总会,拿出2万多元津贴,自己又拿出2万多元,共计捐款5万元。直到10月上旬进行全市“慈善一日捐”情况汇总时,原本以为是工作人员疏忽弄错了数字,后经反复核对善款,才发现了张雷的捐款之事。

    “张雷能一次性捐出5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充分体现了一名基层民政干部的慈心善举。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慈善事业向前推进。”市慈善总会办公室副主任孔祥春这样表示。

    与救助对象“绑”在一起

    1992年7月,张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民政局工作,先后在烈士陵园、局办公室、安置办、优抚科、婚姻登记处、民管办、信访科、社会救助站、行政审批科、区划地名办等多个工作岗位任职,兢兢业业,深受好评。2004年2月,张雷被调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常与弃婴、孤儿、精神病患者、残疾人、老年痴呆症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相处。他没有丝毫犹豫,带领全体工作人员,视求助人员为亲人,克服各种困难,竭尽全力帮他们排忧解难。张雷说:“我们的职责就是努力使救助站成为他们结束非正常生活的最后一站,我们要与他们‘绑’在一起,绝不放弃,绝不抛弃。”从此,张雷开始了不过节假日、不分黑白天、不怕脏臭累的工作与生活,这样一干就是12年,爱心故事不胜枚举。

    2012年1月,辽宁本溪市残疾青年小魏来救助站求助,张雷询问情况时,发现他脸色异常,随即带他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急性肺炎。在治疗过程中,考虑到小魏身体虚弱,无人照料,张雷便从家里带来排骨汤、肉丝面为其改善生活。想到晚上救助室没有暖气,张雷又从家里拿来了电热毯和暖风机为其取暖。4天后,身体康复的小魏穿上张雷为他添置的棉衣乘车返家时,感动得泣不成声。

    夏天流浪乞讨人员身上臭气熏天,张雷都亲自安排清洗照料,拿来换洗衣服,冬天则为他们找来棉衣被褥;对家庭特别困难,或者被偷被抢被骗的求助者,他都是自掏腰包,少则几十,多则几百,这样平均每年他都要拿出至少几千元来救助困难群众。对老弱病残求助人员,他都安排工作人员护送到家。他与职工一起值班,节假日从不休息,通常都是每天晚上10点多才能到家。救助站里有时急缺什么用品,比如消毒柜、电风扇等,他都是先从家里拿来应急。

    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救助对象重复流浪、重复救助现象,张雷究其原因,发现这部分残障或精神病患者往往是由家庭极端贫困,大多失去双亲,家属不愿或无力供养监护等原因所致。为此,张雷建立起跟踪救助制度,即对此类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首次救助安置时,跟踪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其衣食住宿等问题。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帮助协调相关村居,尽可能为他们办理低保;对没有户口的,帮助协调相关部门办理户口;对残疾体病的,帮助落实定点医院救助费用。同时,他筛选出17个残疾智障流浪乞讨人员,将救助站人员编成17个小组,负责跟踪救助。至此,这17个常年流浪乞讨人员中再无一人外出流浪。张雷还主动担负起了5个残疾智障者家庭的跟踪帮扶工作,时至今日。尽管张雷已不在救助站工作,但他依旧凭借个人力量对这5个家庭进行跟踪帮扶,践行了他对职责与救助对象的承诺。

    在张雷任职的12年里,市救助站平均开展站内外各类应急救助活动不下1100起,救助人数超过14,000人;每年跨省跨地区接送、站间协作救助老幼病残人员达1600余人次;保护性救助安置流浪乞讨残疾儿童、社会弃婴年平均60多起。张雷与救助站全体人员用他们辛勤的工作和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提高了滕州市对外的声誉和形象,为创建平安、和谐、幸福滕州的目标做出了贡献。(记者 李济慈 通讯员 生俊杰 牛广德)

    来源:慈善公益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