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美丽中国
北京多项"非遗"面临后继无人 政府回应:将留存影像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11-24  责任编辑: 张雨荷

  昨日,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果制作传承人刘秀华的家中,刘秀华正在制作水果蔬菜。

  西城区刘秀华的家中,刘秀华制作的蜡果水蜜桃。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原标题 非遗濒危 政府拍教学片留存“基因库”

  绢人、蜡果、联珠快书……这些非遗项目作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密码,多项如今已濒危。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

  专家表示,随社会生产方式变迁,“非遗”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数据显示,在非遗总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约达65岁,由于历史原因,已“部分失传”项目目前达到10个。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试图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区拟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为部分濒危“非遗”拍摄教学片。

  “蜡果”制作者全北京仅存一人

  近日,66岁的刘秀华刚刚完成了8只蜡制“芒果”的上色。这是老人为今年庙会做的准备。如今,作为蜡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秀华是北京目前唯一能够制作“蜡果”的手艺人。

  蜡果曾是不少老北京人家中的装饰品。这些用蜡制作的苹果、橘子等各类水果,其形状色泽均与真实水果极为相似。

  据刘秀华老伴聂福麟查阅相关文字考证,我国从宋朝时就有了蜡制品。清朝末年,蜡果已出现在北京的市集上,之后,部分手工艺者开始成立作坊工厂,扩大蜡果生产。

  多项“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

  面临失传的“非遗”手艺,远不仅是蜡果。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绢人、联珠快书等非遗,均已进入“濒危”状态。

  在北京,总量三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西城区。据官方统计,该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62项。

  数据显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目前为200余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岁数普遍偏大。由于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或有的陆续去世等原因,目前传承能力较弱的非遗项目,占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需要社会给予关注。

  2013年,西城区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度,推出一系列保护措施。

  其中,最亟待保护的为“部分失传”项目,传承人或已经去世、项目无人传承,或年迈体衰,或仅有一个传承人,这样的项目目前有10个;其次是“濒临失传”项目,传承人健在且有传承能力,但不足3人,此类项目目前共有30个。

1   2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