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聚焦公益
社会组织既竞争又要“抱团”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8-23  责任编辑: 李艳娜

  慈善法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其实施细则也将陆续出台。9月之后的社会组织领域,或将逐渐产生重大变化,系统性地影响公益慈善的生态。

  8月中旬在南京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江苏主题论坛呼应了这一形势。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领袖和学者专家、近50家基金会和200家社会组织出席论坛,会议所讨论的议题,或隐或显地将慈善法作为背景,一些老话题也有了新的讨论空间。

  慈善法将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发展?

  慈善法出台后,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与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都强调社会组织可以产生合力。

  “慈善法对‘社会服务机构’做了定义,今后大家可以联合起来做慈善,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专业化。”王振耀表示。

  丘仲辉则认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行业的共识。目前,草根社会组织的发展较为活跃且有创新精神,执行力及效率在提高,因此要倡导行业内合作以及协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在现实中,公益机构的联合正在加强。以救灾为例,今年6月份,中国慈善联合会成立了救灾委员会,许多社会组织、基金会,以及救援队都联合起来共同参与救援。通过救灾委员会的引导来支持各类慈善力量,从而开展公益慈善救灾工作,这被业界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南京大学河仁慈善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友华认为,由于慈善法发挥着引领及推动作用,大量社会组织将因此诞生,这将会促进社会组织向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公募权开放会带来什么?

  慈善法实施后,公募权开放成为现实,这也意味着公众做公益的选择在增加,必然造成行业竞争加剧。

  如何看待这种竞争状态?丘仲辉认为,开放公募权对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有了竞争机制,才能呈现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良性的市场竞争既需要‘看得见的手’促进公益健康发展,更需要用‘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优化公益资源配置,没有市场机制就不会优胜劣汰。”

  公众捐赠需求的差异化和捐赠选择的市场化对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微观的机构层面,慈善组织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有业界人士认为,行业从业者要保持冷静成熟的心态,进行差异化发展,在竞争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脚踏实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如何克服人才难题?

  公益行业难以留住人才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慈善法实施后,这一状况会得到改善吗?

  丘仲辉认为人才是公益的“核心竞争力”。公益慈善机构应强调使命的管理,并适时地用这个使命、宗旨激励员工。同时也应当关心公益慈善机构内员工的想法与需求,加强员工工作的灵活性及自主权,使他们发挥潜力,长期为公益慈善机构服务。

  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公益行业应解决薪酬低的难题。陈友华认为,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可以对留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不应当让做公益慈善的工作人员们都一直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要让那些从业者过上体面的生活。”陈友华表示,“薪酬激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薪酬激励是不行的。”

  王振耀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公益慈善领域的普通工作人员来说,应当要像其他行业一样用激励机制。如果项目做得好,为什么不可以有奖金呢?”

  不过他也认为,除了薪酬激励,价值追求也极为重要,应当将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与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定位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定位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公益创新是什么?

  “移动互联网为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来自捐赠者的监督与质疑,敦促公益组织提升自身的透明度、效率与能力。”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在谈论公益创新时,着重强调“互联网+公益”的作用。

  实际上,他是“互联网+公益”的积极践行者,包括“免费午餐”在内的多个公益项目,在项目设计与实践层面,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另一位公益人士———昆山昱庭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钱军则认为,创新意味着满足真正的社会需求。该基金会从校园厕所开始,向景点厕所、社会公厕推行“免费厕纸”项目,自实施两年多来,已服务68所学校,未来这一项目将在多地落实。

  在谈及公益创新时,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秘书长典春丽强调社区基金会的作用。她认为,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可以使许多问题在社区层面以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进而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家良也认为,社区基金会是促进公众参与、激发社区活力的最好的组织形式,“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可以推动转变政府观念,深化体制改革。”

    来源:人民政协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