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学习急救技能等不得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8-19  责任编辑: 李艳娜

    当身边有人突发疾病时,你能选择正确的急救方式吗?有些人会说“能”,但更多的人是“不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超过100万,而我国公民掌握现场急救技能的比例不到1%。

    如何应对急救中的紧急情况,为人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弥补急救中存在急救意识、急救技能欠缺等“短板”问题,值得人们关注。

    急救缺失之殇

    现代医学表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 分钟。“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是患者能够生存的重要的保障,反之,则会让其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

    近日,“寻找川藏318线色季拉山下,参与抢救驴友的无名英雄!”的帖子引起大家的关注。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65岁的摩托车骑行爱好者老张在途中不幸发生意外,途经此处的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生李潇冒着高原反应抢救40分钟。但由于之前在场人员没有急救经验,错误地以为病人是由于缺氧而晕倒的,贻误了进行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等李潇开始抢救时,患者已昏迷10多分钟了。

    对此,李潇说:“最大的感受是遗憾,要是能发现得早一点,或者说,同行的人知道一点急救知识,大家先抢救着,会好很多。现在来看,国内急救培训的普及率还是低了点,特别是不发达的地区。”

    对于急救中的因急救知识欠缺,不敢施救,延误最佳救援时间的事件还有很多。此前,一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内因心脏问题突然离世,上海一名20岁女孩在健身房倒地猝死......

    面对这些意外猝死、如何有效参与急救,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急救,学习必备的急救常识是其关键之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指出:“现在先不说普通的老百姓,就连许多有机会遇到突发事件的职业,比如司机或者警察,他们的急救常识都比较欠缺。”

    凌锋说,“这些人在急救网络中处于重要一环,如果这些人在面对车祸等突发事件后都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防止次生性损伤(因不正确的急救导致发生二次损伤),结果可想而知。”

    亟须技能培训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日前公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报告显示:我国每5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坐等120的救援是远远不够,要想把伤害降到最低,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在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但在生活中,向人们普及宣传急救常识、急救技能是“生命”。 对此,各地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培训。如: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100多个家庭演练救护知识、福建省漳州市举办未成年人急救知识培训班 传授急救知识和技能、河北省红十字会启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讲座......

    广西南宁开展了“万人应急救护培训”学习急救知识。将救护知识理论讲授与救护技能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为大家普及了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及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冠心病、气道异物梗阻等突发性事件的自救互救基本常识。

    “学习急救知识真是太有用了,如果以后遇到突发情况,就知道怎么正确处理了。”南宁金洲社区的居民陈阿姨在参加完社区举办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后,深有感触地说。

    无独有偶,安徽省合肥市急救中心公众急救培训对外开放,市民可来免费参加培训,急救培训学校针对老年人会培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预防,以及常见急诊现场救治(胸痛、心悸心慌、脑血管意外)等;针对年轻人,则多培训创伤救护、常见意外伤害、心肺复苏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合肥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张群介绍,“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及社区、旅行社、宾馆等工作人员举办的专场培训很多,比如高新区教育局每周都会组织幼师来参加培训,但市民自发来学习比较少,大家对急救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

    “作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亲眼看见了很多因现场处置不当或不及时而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案例,很多惨痛的教训令人刻骨铭心。”张群说,希望市民们没事都可以来公众急救培训学校学点急救常识,关键时刻或许可以挽救亲人朋友的生命。

    对此,有关专家呼吁,普及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市民安全意识。期待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加入进来,这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宣传普及急救常识,更需社会各界力量有效参与,这样才能把急救常识带到千家万户。

    来源:慈善公益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