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社会责任
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我们更需要帮助人们自救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7-27  责任编辑: 李艳娜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性的社会中,在开始解决长期恢复问题、弥补救济和发展之间的差距之前,先要重新审视人道主义行动的原则:人道、公正、中立性和独立性。

    我们需要确保受灾害影响的人,在天灾、祸难的时候,能够有尊严,不受歧视地接受救援和保护。救援行动,应该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之上,减缓或杜绝人们在灾难中所遭受的痛苦。

    我们还要为那些提供援助的人发声。太多的人在帮助他人时牺牲,我们必须为那些在灾难之后致力于人道主义救援的人寻求一种“保障”,确保他们在提供援助时的人身安全。

    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一下,到底什么是救援。

    重新思考“援助”

日本和厄瓜多尔最近发生的地震等灾难事件,促使许多人和组织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短期救援之中。通常这些救援计划不会去考虑长期性的恢复重建。长久以来,人道主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部门都在构想着灾害的长期应对机制。我们需要更仔细地思考,面对接下来发生的灾难,该做些什么准备。

    任何经历过灾难的人都明白,灾后的重建工作刻不容缓。灾区中的人们会尽力抢捞各种物资以确保晚上能有一个栖身之所。因此,人道主义组织和发展组织必须学会更好地协调、制定计划,尽快开始恢复工作,并与当地救灾行动的节奏保持同步。

    我们应该为那些受灾难影响的人负责,我们也应该为那些从一开始就以长远角度考虑,信任我们,捐助我们的人负责。我们应该尽早制定计划,让受影响的家庭能够重建自己的生活、事业和社区。在撤离灾区的计划里,国际非政府组织应保障当地居民的重建生活能够继续。

    成功之路上的障碍

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通往这种成功的道路上阻碍重重。障碍之一在于人道主义工作的资助模式。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分歧,如人道主义援助和赞助资金之间的分歧。救援和恢复活动之间,恢复和重建计划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这些都有可能形成潜在的“延误”,阻碍个人和社区重建工作。造成了这些“鸿沟”的资助模式必须被改变。受危机影响的人需要尽快得到援助,走上恢复轨道,因此捐助者和行动者的危机应对应该更为迅速。对每个人来说,思考下一步计划以及最终目标,也都非常重要。

    一些简单的“概念”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举例来说,谈到灾后救援时我们会用“避难所”一词,但提到恢复或发展时,我们会使用“住房”一词。确切而言,避难的过程始于人们裹着一条薄毯,从废墟中逃出,直到找到安定的居所才算结束。而如何从一条薄毯,到一处安定的居所,其过程还远未有定论,并因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一个多样且能根据情况不同灵活变化的资金模式。

    在2010年的海地地震后,当仁人家园开始进行收集分发应急装备时,灾害应对小组便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应对措施。在与Shelter Cluster协调过后,仁人家园的应急小组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飓风季,很多家庭都将需要“过渡性住房解决方案”。但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忽略的:过渡性住房,是要过渡到哪里?

    我们脑中有一个“终极目标”:一个安全的、体面的居住场所。比起“房屋”,我们更专注于“避难所”计划。我们期待着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纰漏,并试图将社区、居民点和社会结构纳入到我们的应对计划中。

    创造稳定是也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意识到,“迁移”会引起混乱,不仅困难重重,还不利于灾区恢复。那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必须把重点放在社区恢复重建,帮助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把他们从熟悉的环境和应对机制中分离开来。

    最后,恢复工作的责任划分也可能成为恢复重建的障碍。我们必须厘清回收工作的责权划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是让社会成员对自家的恢复工作负责。地方居民应配合政府的规划和策略,自己领导决策重建工作。“世界人道主义首脑会议”经常重复提到,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尽可能的本地化,只在必要的时候全球化”。

    帮助人们“自救”

仁人家园开始使用一种称为“通往永久途径”的策略,使用一种全面的方法和增量住房解决方案,来支持受灾害影响的家庭和社区。我们在当地合作伙伴的带领下,期待能够使用本地资源,并雇用当地工人重建社区以及整个地区。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日常工作中,采用的是“搭把手”策略,而不是施舍的态度。这在我们的“灾后应对”策略中也是适用的。

    总的来说,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人们,应该利用我们的努力和宝贵的资源,来弥补“救济”和“发展”之间的差距。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受灾家庭,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创造“永久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和私人、公共部门以及合作伙伴们共同开发最有效、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我们能做什么来消除恢复过程中的障碍?当他们开始修复和改善自己的住房时,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些家庭?我们能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吗?我们能提供技术援助吗?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家庭申请小额贷款吗?我们能支持那些提供住房相关的基本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家吗?既然知道减灾比重建的花销少七倍,那我们能够在灾难到来之前投资相关设施以减少损失吗?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开始考虑以上这些(以及其他的)问题来构想人道主义援助的最佳途径。

    考虑到需求的规模,所有救灾“行动者”必须合作努力,我们才能达成目标。我们必须尽快开始恢复工作,制定计划解决长期需求,并将恢复过程中的主导权交到受灾害影响的家庭、社区和领导人的手中。(作者:Jonathan T.M. Reckford, 国际人类栖身地组织CEO )

    来源:新华网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