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小巷总理”扎根社区16年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7-18  责任编辑: 李艳娜

  潘瑞凤(左三)关心社区居民文化建设,为老年人合唱团加油、鼓劲。京华时报记者周民摄

  潘瑞凤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

  “小巷总理”这是人们对社区干部的昵称。在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身为社区党委书记的潘瑞凤就是这样一位为居民尽心服务的“小巷总理”。扎根社区16年来,她把居民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更换老旧报箱、安装电子探头、申请资金改造小区旧路、安装残疾人坡道……帮助居民解决了一道道生活难题。

  组建助老队服务全覆盖

  6月中旬的一天,已到下班时间,潘瑞凤仍在办公室赶写着当天要提交的社区材料。看似娇小瘦弱的身躯,举手投足间却流露着机灵能干劲儿。

  西便门东里社区位于宣武门附近,自明朝嘉靖年间起这里就是居民聚居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现代小区后,成为一个由11栋楼房、3000余户住户组成的大型社区,需要面对的管理问题更多更复杂。

  “治保、民调、福利都牵扯到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全,当时刚来觉得很平常也很容易,可是后来随着深入老百姓当中,觉得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潘瑞凤说。

  社区有1000多位在册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200多人。这些年,潘瑞凤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在社区里,目前有在册党员143名,在潘瑞凤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社区助老特需服务队,引领居民自己服务自己,形成了“青年群体服务高龄老人、左邻右舍相互服务、上下楼之间互相帮助”的新模式,从区域党建到结对帮扶,从社区环境到聊天安慰,实现了服务群众全覆盖。

  社区老年人多,老人们都有用餐需求,但自己做饭又力不从心,开伙麻烦。潘瑞凤看到这一现实难题,寻求外部资源为老年人搭建就餐平台,为社区老人开通绿色通行证,有行动能力的老人可以就近选择“老年餐吧”,行动不便的老人由社区志愿者负责送餐。她组织社区志愿者及时开辟了送餐到家服务,对80岁以上老人免费送餐,80岁以下象征性收取一点送餐费,如今,老人们不用下楼即可在家享用一日三餐。

  每年重阳佳节,潘瑞凤都会亲自策划为老人们安排庆祝活动,排演节目、自制小礼物,提前一户一户登门看望,亲手将礼物送到老人手中。200多户一家家走下来,也是一项大工程,若每户只待半小时,也要耗费100多个小时,基本也得一周时间左右才能走完。

  西便门东里社区有4户特殊困难家庭,由于平常生活出行不便,潘瑞凤主动担负起陪伴和照料任务。“群众的事情,一刻也不能拖。”潘瑞凤说,为了帮助社区里的老年人,她要求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要学会温馨服务,让每一位来居委会办事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社区居委会成为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家”。

  成为居民心中的“娘家人”

  作为居民心中的“娘家人”,潘瑞凤对待老人一直尽心尽力。在社工小魏眼中,潘瑞凤是他学习的榜样。在社区工作4年,看着潘瑞凤无怨无悔帮助居民,他仿佛也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社区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过世,由于事出突然,老人家人有些不知所措,得知消息后,潘瑞凤主动联系,全程跟踪服务,不仅帮其家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询问办理手续事宜,还帮着联系120急救车,让社区工作者一起帮忙把老人遗体从家中抬到救护车上。

  在一旁帮忙的小魏看着老人盖上白色单子的那一刻,满心感慨,记忆一下子回到了4年前的一天。当时,有居民把一位老人带到社区,说了句“我养不了”便转身离开,面对此情此景,刚上班的小魏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就在那时,潘瑞凤站出来拦住那位居民到会议室了解情况。

  原来,这位老人一辈子没结过婚,无儿无女,家里亲戚由于工作较忙,就给老人雇了保姆,加上潘瑞凤等社区助老特需服务人员也经常前往看望,时间一久,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亲戚与老人在生活中发生纠纷,他们无力再赡养老人,就发生刚才了那一幕——只能把老人放在社区居委会里。

  当时,潘瑞凤赶紧联系老人的妹妹和社区民警,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看着老人孤独地坐在轮椅上,无人照顾,当时小魏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老人自己过了一辈子,老了动不了了,还落得无人照顾。幸亏有了潘书记,在她耐心劝服下,亲属才愿意把老人领回家。”

  从那以后,潘瑞凤一有时间都会经常看望老人,陪他聊聊家常,说说社区里的新鲜事,感情日益深厚。“老人临终前一刻,社区卫生站工作人员守在他身旁,在抢救过程中老人几次失去意识,几乎谁也不认识。可就是那样,在老人每次恢复意识时总会拉住大夫的手,重复说着‘谢谢潘书记’”,小魏说。

  记者在小区的采访过程中,总能听到有老人夸赞潘瑞凤,“小潘比自己女儿还亲呢。”但实际上,潘瑞凤自己最怕听到这句话,她认为多年来自己最忽视的一位老人,就是自己的母亲,今年已86岁的老母亲身体并不太好,潘瑞凤在社区工作的这16年来,陪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只有2次,一次是春节年三十晚上,另一次是她母亲患心梗的时候。

  “我把所有对家人的愧疚都转给了社区老人,我妈妈不在我身边,无法照顾她,就把社区老人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照顾。”潘瑞凤说。

  真心付出换来居民信赖

  漫步西便门东里社区,满眼的绿树成荫,花草点缀。然而,在10年前,社区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10年前的东里社区由于历史原因,矛盾比较多,和现在社区的和谐氛围完全没法比。”社区居民对此记忆犹新。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每天需要“解决东家的难、处理西家的烦”,只有每一个社工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才能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潘瑞凤常常告诫身边社工,要用“真诚的心”服务居民的事,用“婆婆的嘴”温暖居民的心,用“毛驴的腿”深入居民的家,用“橡皮的肚”包容居民的怨。而社区党员,则是潘瑞凤手上的又一张王牌。

  西便门东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建造年代长,部分居民楼急需保温加固。有一天,潘瑞凤在和同事巡视社区的过程中发现,前两年刚做过保温的居民楼门前多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着要给该楼的居民免费安装护栏,“这事儿居委会不知道,当时就想着得核实一下。”

  潘瑞凤回到居委会便拨通了去年给该楼进行施工的单位电话,经过核实,告示并不是施工单位贴的,为了不给居民造成损失,潘瑞凤立即安排在该楼每个单元门张贴了“告居民一封信”,并挨家挨户登门提醒,避免居民因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在潘瑞凤带领下,西便门东里社区将“访听解”工作与社区实际结合,以社区5号楼、6号楼为界,把社区分为两大责任区,每周一上午,社区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责任区域走一遍,不光是走,还要边走边想,发现问题。

    在16年的社区发展过程中,潘瑞凤对社区5栋塔楼更换老旧报箱,满足了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协调相关部门为社区安装电子探头和门禁系统,保障了平安社区的创建;引进建设资金、协调外部资源对小区近30年的破旧道路进行整体铺设,方便居民出行;为小区6栋楼安装了残疾人坡道,解决老年人和残疾人上下楼不便的难题。
 
  如今,潘瑞凤倾注所有心血,换来居民对她的称赞和认可,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第二届首都最美社工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也许,这就是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最好的诠释吧。
 
    来源:京华时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