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湖南:落实精准扶贫举措 打好脱贫攻坚战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5-10  责任编辑:李艳娜

  脱贫“快进键”,要靠解贫“金钥匙”。

  真贫怎么识?穷窝怎么改?穷根怎么断?钱从哪里来?湖南把精准脱贫的新要求,落实为管用的新办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真贫怎么识?

  “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多”

  怀化市芷江县五郎溪村,村部前的公示牌十分抢眼。

  贫困户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扶贫台账,条条列出,精准到户。

  “全村86户贫困户,331人,去年脱贫26户,今年可全部摘帽。”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费志勇总不忘了强调一句:“要是没有前面的精准识别,后面的工作都是空谈。”

  贫困家庭看什么?具体标准怎么定?“上门问了半天,情况似乎摸了一大堆,可回头一想,有些该问的没问,问了的却不那么紧要。”费志勇说。

  先后6轮走访,耗时60多天,思路逐渐清晰。先用排除法,“拥有砖混结构住房或在城镇购有商品房不评”“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家庭不评”……“九不评”明确了门槛;再“一看五评”,看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评住房条件、评生产资料、评劳动能力、评教育程度、评健康状况,按指标量化打分,排出了先后。

  工作队一家说了还不算。户申请、组提名、村评议……一个环节不能少,“公开透明大家才能服气。”村支书田昌英说。

  在湖南,从全面识贫,到建档校贫,再到精准定贫,识别工作“筛”了三轮。“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多。”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说。

  穷窝怎么改?

  锁定对象重点倾斜,每户最高补5万元

  一年之前,刘兆焕的安居梦,似乎还遥不可及。

  老房“服役”30多年,地基下沉,多处开裂,多年前的一场大风,让其中一间脆弱倒地。家人或病或残,两个孙女上学和生活的开支,让这个贫苦家庭再无能力顾及其他。

  2015年5月,靠着当地政府4万元的补助,刘兆焕一家住进了60平方米的新居。“装修和一些家具都是政府帮忙出的,我只花了3000多元拆除和清理老屋。”刘兆焕介绍。

  先建后补,补贴资金1到2万元——若是按以往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刘兆焕的安居梦依然遥远。武冈市委书记侯文算了一笔账:“农村建一幢60平方米左右的单层住房,最低也要5万元。除去补贴,大头还需贫困户自己配套,怎么出得起?”

  锁定贫困危房户,湖南省量身打造一套“特惠”安居法:整合资金,重点倾斜,特困农户每户最高可获4万元补贴,扶贫部门每户再跟进1万元。两年来,湖南全省25万贫困危房户,已有近7万贫困农户住上了新房。

  穷根怎么断?

  “四跟四走”建利益联结机制

  断穷根,靠产业。调研中,王志群却发现不少偏差。

  扶贫资金打卡到户,贫困户囿于能力,无法对接市场;地方扶持产业,能人、合作社往往成了获利的大头,成了“扶富不扶贫”。“关键是如何打造贫困户与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王志群说。

  洞口县古楼乡七渡村,茶树遍山。忙完明前茶的采摘,贫困户肖龙开始盘算起今后的营生,“明前这一批,每亩卖了3000多块,要是到了后年的盛产期,一年收入肯定在6000元以上。”

  肖龙干活的茶叶基地,一共2.3亩,来自古楼雪峰云雾茶叶公司的“反包”。在七渡村,贫困户与茶叶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贫困户的扶贫资金交由公司流转土地开发茶园,公司再把茶园按一定规模包给贫困户,贫困户只需投工投劳,鲜叶由公司统一收购。

  “贫困户有了可观稳定的收入,茶叶加工有了原料保障,公司还有扶贫资金支持,一举三得!”公司董事长肖冬红说。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湖南摸索出了“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两年来,省本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2亿元,整合其他资金近50亿元,实施扶贫重点产业项目138个,精准帮扶40万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钱从哪里来?

  特惠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

  春木耳采摘忙。骤雨初歇,罗胜长和妻子又一头扎进了家门口的黑木耳基地。

  在麻阳县江口墟镇田湾村的黑木耳种植合作社,贫困户罗胜长既是打工者,又是股东之一。股东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每户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是他们的股金来源。

  办下这笔贷款,罗胜长只用了一天时间,条件却优惠到了“极致”——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政府贴息,只要是经过评级授信,建档立卡的贫苦户,最高可贷5万元。

  农民贷款难,本是老大难,贫困户尤甚。湖南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本,低门槛、低成本的制度设计,确保全省85%以上的贫困户“迈得进门槛”。

  据统计,去年,湖南已对12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95.8万户获得有效授信,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2016年,计划新增贷款投放量达60亿元以上。”王志群说。

    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