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中央部委官员“下乡”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赣南扶贫经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4-07  责任编辑: 李艳娜

中央部委官员“下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赣南扶贫经

夏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邱少俊(左一)与村民在田间研究甜叶菊种植

图为于都县罗坳镇古嶂村深山移民在移民搬迁扶贫安置小区看新房

图为于都县罗坳镇古嶂村深山移民在移民搬迁扶贫安置小区看新房

  未及立夏,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已是阳光灼热、树木葱郁。赣州赣县五云镇夏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邱少俊这几天特别忙碌:“马上要开始春耕,合作社的甜叶菊种苗要出苗了,必须抓紧安排;我还在联系播放露天电影,丰富村民生活。”

  这位来自北京的“80后”第一书记原在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任职,2015年7月经选派来到夏潭村,主要工作就是精准扶贫。

  赣州是江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着61户贫困户的夏潭村是国定贫困村,也是国土资源部的精准扶贫试点之一。

  当江西老表遇上北京“80后”

  从一家一户地挨个儿到村民家中拜访,到与老表们商量甜叶菊合作社的筹建,再到搭大棚、编旅游规划,邱少俊几个月的“下乡”时光一直十分忙碌。“要真说起农村那些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邱少俊感叹。他比之前在北京工作之时,晒黑了很多,但却为村子里带来了很多变化。

  夏潭村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起了第一个合作社;搭起了第一个大棚;在全镇12个村里,第一个有了广场舞;有了第一个青年微信群;第一次邀请返乡大学生参与村务。

  甜叶菊是邱少俊和当地村干部们一起精心挑选出来的特色产业。选它的原因一方面是甜叶菊种植周期短(4-5个月)、收益高;另一方面,种植要求不高,老人妇女都能干活;加之,有企业大量收购,销路不存在问题。

  于是夏潭村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开展甜叶菊种苗繁育和种植。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每户都可以获得国土资源部“出借”的4000元人民币启动金,这些钱以入股的方式作为合作社股本。参股农民大致获得三部分收入:每年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收入以及每天70元人民币的务工收入。

  国土资源部则“兜底”,帮扶建设育苗大棚、灌溉设施、仓储收集点等配套设施,降低合作社运营风险和成本,确保盈利。

  74岁的贫困户郭厚生一家5口,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因为儿媳患有精神疾病,自己几年前也也做了心脏手术,医疗花费巨大,生活陷入困境。不过现在郭厚生不用自己掏钱就入股了甜叶菊合作社,第一年分红约有800元。他还将自家两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去年得到了1980元“地租”收入。再加上他现在在公益性岗位上的工作和老两口养老金,一年还有额外的5000多元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证。

  “订单式”扶贫

  赣州当地官员介绍说,经过多年扶贫,整村贫困的情况已经不多,贫困主要发生在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农户中。他们或因老、因病、因残,家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奏效,所以扶贫务要精准。

  这种订单式的精准体现在很多方面。邱少俊在夏潭村的工作能顺利开展,事实上与国土部精准选派干部分不开。国土资源部扶贫办公室副主任郑子敬告诉中新网记者,邱少俊来自福建龙岩,说客家话,与当地村民的方言大体相通,能与老表们直接交流。不然换一个人来语言关难过,更遑论开展工作了。而且他曾经在四川凉山州任职,有基层工作经验,更了解农民的诉求,这也是选择他前往夏潭村的主要原因。截至今年,国土资源部已派出40多名干部前往各个地方,超过部机关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除了精准派人外,国土部也在赣州打出项目、资金、政策的扶贫组合拳,内容涵盖土地管理、矿产管理、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20多项具体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大都对症下单,由地方上报扶贫所需“订单”,国土部给与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可算得上是翻箱倒柜、倾囊相授了”,郑子敬说。

  例如:赣州农村破旧土坯房多而且分布在地质灾害区,生活环境恶劣。国土资源部提出将农村土坯房改造用地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就得益于这个的政策,获得了120亩移民搬迁专项用地指标。现在古嶂村民大都搬出了深山,在家里安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年仅并网发电一项能有5000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土地指标比钱更值钱,精准的政策和选派人员也比给钱来得更有效果”,郑子敬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