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美丽中国
北京朝阳将实现“驿站式”养老全覆盖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1-21  责任编辑: 李艳娜

    记者从朝阳区“两会”获悉,朝阳区开展共建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区、街乡、社区 “1+43+N” 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并率先推出“驿站式”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单位,为周边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各项定制服务。据悉,朝阳区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有需求社区“驿站式”养老全覆盖,为辖区老人解决居家养老难题。

    朝阳区创新1+43+N养老服务体系

    街道照料中心“十三五”末将覆盖43个街乡

    据介绍,朝阳区近年来通过开展共建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两区”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了机构养老“保基本、推普惠、引高端”,社区养老“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居家养老“网格化、零距离、驿站式”的发展思路,明确建立了具有朝阳特色的“1+43+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可就近满足老人的各项生活需求。

    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朝阳区“1+43+N”养老服务体系中“1”是指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3”是指全区各街乡的街乡级养老照料中心,“N”指的就是社区里养老服务驿站、服务商。

    另据了解,目前,朝阳区街乡级养老照料中心已陆续建设了32家,分布在建外、三里屯、麦子店、安贞、东风等地区。今年,全区将在现有建设基础上再开工建设至少6家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十三五”末,朝阳区的43个街乡都将拥有自己的街乡养老照料中心。

    朝阳区力争五年内实现有需求社区“驿站式”养老全覆盖

    老人可享“零距离”服务

    “1+43+N”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驿站式”养老是朝阳区结合区域实际,率先推出的一种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目前已完成建设潘家园夕阳红驿站、三里屯幸福夕阳托老中心、香河园和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基本达到规范化的社区养老驿站27个,可为社区周边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生活服务、居家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多项老年人普遍欢迎、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我们主要是实行‘以需求定功能’的原则,因地制宜,按照老人的需求规划驿站的服务范围,哪些社区需要建设驿站、建设什么规模、侧重于哪方面服务等等也都要先进行需求调查,已建成的驿站就在居民社区里,通过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运用“互联网+”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服务。”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驿站式养老模式已列为北京市居家养老幸福工程重要内容,2016年朝阳区将通过市区支持完成80家驿站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朝阳区全年在驿站接受服务的老人达到5万余人次,辐射居家、开展上门服务突破7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朝阳区将力争实现有需求社区“驿站式”养老全覆盖,届时,养老驿站将惠及辖区所有老年人。

    朝阳区养老服务热线96083服务范围覆盖全区

    养老商城、养老服务网打造朝阳“互联网+”养老新模式

    记者获悉,作为全国首个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去年开通了养老服务热线96083,服务范围可覆盖整个朝阳区。老人拨打热线后,热线平台将根据服务项目及服务距离向服务商下发派工单,服务商接到派工单后将在15分钟内联系客户,约定时间为老人提供助浴、助医、助洁、看护、送餐、家政等各类定制服务。

    “我们现在已经和千余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签约,能够提供涵盖老年人各类需求的上门服务”,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而且每项服务结束后24小时内,热线还会回访每一位老人,对服务进行监督。热线开通以来,我们已接听热线2500余个,并为300余位老人提供了上门服务。”

    与此同时记者还了解到,除了朝阳养老服务网、手机APP,朝阳养老商城目前也已投入运行和使用,打造了朝阳“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据介绍,朝阳养老服务网可为全区老人在线提供朝阳养老动态和养老政策、朝阳区域范围内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相关信息;朝阳养老商城除了为老人在线提供养老服务外,还会提供各类养老产品、养老课程的在线购买和线下服务。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商及服务机构的整合力度,成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制定网上商城服务商标准流程,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老年助餐体系,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助餐服务。”朝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来源:人民网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