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张晓东:一个人的公益怎样才能远行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6-01-20  责任编辑: 李艳娜

张晓东

    2007年3月,时年26岁的张晓东走入马吉米村,惊讶地发现两只小猫大口地吃着煮熟的土豆。

    “主人说,它们长期吃这个。”他很震惊,猫怎么会长期吃熟土豆?后来才知道,猫别无选择,村子穷得“简直连老鼠都会饿死”。

    作为马吉米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这个赤贫的村庄,此前,昆明冶金工业学校毕业的他已在县财政局工作8年,主动申请前来。该村当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600元,在城市,这笔钱甚至不够买一只猫一年的口粮。

    他带回了那两只猫,喂了肉,两只猫吃撑得像个圆球。这名80后傈僳族大男孩眼睛湿润了,给猫取名“虎虎”,从此踏上公益之路。

    而今他和他主导的各种公益平台争取的扶贫、公益项目折资1400多万元,自己却“赔”进去20多万元。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村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家都叫他阿东,也叫他“上帝派来帮助我们的人”。

    让11位老人住进躲风雨的房子

    傈僳语中,“马吉米”意为甘蔗地,傈僳族同胞习惯用甘蔗形容“甜蜜”,可是,极度贫困让马吉米村村民生活得并不甜蜜。

    这名中等身材的“眼镜男”进村的第二天,随村干部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咱念罗小组,看见78岁的恒义子住在几平方米的破烂竹屋里。

    眼前的世界让张晓东知道,单靠一己之力显然无法消除大面积的贫困。“我需要外部世界的帮助”,一部卡片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成了他往后“公益+扶贫”生涯的主要工具。

    他白天记录,晚上回到村委会,把当天的见闻整理得图文并茂,发到“山村小溪淌过的青春”上——他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微店等,均以此命名。

    朴素的讲诉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以及怒江岸边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寨。

    第一个微博扶贫的成功案例,是为一名孤儿修房。

    “因为晚上下了雨,路真滑。我和村干部爬啊爬,差不多20分钟才爬到他们住的地方。”他写道,村里有个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孤儿叫余福华,今年10岁,他奶奶90多岁了,眼睛几近失明,耳朵听力也不好。

    “在准备离开时,我问老奶奶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她说想住好一点的房子,能够遮风挡雨。”他写道,“老奶奶的眼泪让我心酸,我会想办法实现她的心愿。”

    现场照片令人飙泪——再也不会有比这更破旧的房屋了。博文中的另一个细节,则直勾勾地击中每一个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他把带的干粮蛋黄派留给了老人。“才吃了一口,她就哭起来了,她说,活了那么大半辈子,还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孤儿的脚上什么都没有穿。问他在山上不穿鞋,踩在石头上不疼吗?他说习惯了”。

    这个因为真实而格外震撼的博文反响强烈,两名爱心人士专程从昆明赶来,过溜索、翻大山,走进破烂窝棚。他们带来了衣服、食品和书,还留下3000元,委托村干部帮他们盖两间新房子,张晓东也向局长申请到1000元。很快,约35平方米的房子建好了。

    第二次成功尝试,是为76岁的娜阿堆修房。她住在马吉米村桥马嘎小组,丈夫去世,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42岁仍未婚。“以玉米稀饭为主食,几乎不吃菜,一个星期吃一次肉”。

    南昌的爱心网友捐来1000元,加上1900多元零星捐款,以及乡政府支持的60片石棉瓦、一吨水泥、500元施工费。房子建好了。

    至今,他发动的捐赠已为11位老人建好了房子,并长期抚养20多位老人。

1   2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