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美丽中国>
沪籍老人满65岁将享“综合津贴”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12-04  责任编辑:李艳娜

图像

  一项旨在提高本市老年人福利水平、促进老年人福利均等化的地方性社会福利政策“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于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专门就该制度的初步方案听取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该政策计划将目前实行的“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等单项补贴,统筹调整为全市统一的老年综合补贴,受益范围扩大至65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待征求意见汇总完善后将于2016年推出。

  依据初步方案,拟推出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根据年龄实行梯度标准。具体标准初定为:65—69岁,每月50元;70—89岁,每月120元;90—99岁,每月300元;100岁及以上,每月500元。综合津贴拟通过敬老卡发放,今后敬老卡还将不断拓展用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待优惠。

  初步方案听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意见时,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还表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补贴标准应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将根据财政收入、物价、老年福利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适时调整。该制度推行后,目前各区县、街镇实行的对老年人的一次性节日慰问与实物补贴可以保留,其他老年优待政策,如公园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优惠等,均保持不变。

  该负责人同时明确,低保、低收入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后,不会影响所享受的社会救助水平。
据了解,在听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后,市政府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各区县以及街镇、居村渠道,广泛听取

  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政策设计。

  市政府将“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两项单项补贴“化零为整”,形成全市统一的老年综合津贴,初步方案正在听取意见。这一举措能为老年人谋更多福利吗?新的敬老卡增加了哪些惠民功能?围绕这些问题,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会上建言献策。

  新增65—69岁年龄组

  据了解,“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制度设计,基于提高全市老年人福利水平、扩大老年人受益面、促进老年人福利均等化诸多方面的考虑。

  目前施行的“高龄老人营养补贴”政策,其覆盖人群主要针对9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约10万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的覆盖人群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约177万人。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后,受益人群将扩大至65岁以上的全体老年人,共计约270万人,受益面明显扩大。

  有政协委员提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受益面能否扩大到60岁以上老年人?专家指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职工退休年龄可能逐步延长,把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覆盖人群确定为65岁以上,主要是为了避免将来与职工退休年龄延长产生矛盾。同时,相对于原来70岁以上免费乘车和高龄营养补贴政策,本次拓展到65岁也是尽可能地扩大了受益人群。

  补贴总受益有所增加

  据2015年10月数据,当月大约有158万敬老卡持卡人未使用敬老卡,约占持卡人总数267万的60%。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后,这些不出行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补贴。具体分年龄段看,65—69岁老年人作为新增的受益群体,从没有补贴到有补贴。70—89岁老年人原先不享受营养补贴,现在可以享受综合津贴。90岁以上老年人未来拿到的综合津贴,总体上会比原先两个单项政策相加的补贴水平要高。

  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目前“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两项政策的覆盖人群约170万人,每年财政补贴为8.5亿元,实行“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后,受益人群将扩大至270万人,每年所需的财政补贴将超过33亿元。全市统一新制度,把货币化补贴直接补给老人,既有利于解决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因各区县财力不同、免费乘车制度因出行状况不同产生的不均衡问题,也有利于使获得津贴的老年人拥有更多自主支配权。

  敬老卡有望实现“一卡通”

  目前本市老年福利补贴政策大多都是从供给方的角度实施补贴,例如在老年营养补贴制度中,通过补贴供应商给老人免费发放牛奶;在免费乘坐公交制度中,向公交企业实施补贴等。“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将补贴直接发放到老年人手中,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群的获得感,便于老年人自主支配补贴。

  据了解,通过对原有敬老卡功能进行拓展,新的敬老卡将覆盖交通出行结算、消费购物结算等多项功能,同时还可作为享受各项老年优待的凭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敬老卡还将鼓励市场和社会各方参与,逐步拓展更多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惠优待。

    来源:解放日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