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社会责任
留守儿童恶性循环:"留一代"进城衍生"留二代"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7-06  责任编辑: 李艳娜

  资料图

  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6月中旬,海口市政府发文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好工作职责,杜绝类似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海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

  恶性循环

  “留一代”进城务工衍生“留二代”

  我省有多少留守儿童?记者从省民政厅综合办公室获悉,现在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主要由省民政厅福利处负责,由于近期部门之间正在进行交接,目前他们没有相关数据。省民政厅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称,目前留守儿童方面的工作可能暂时无部门管理。

  记者从海口市政府网站获悉,今年6月中旬,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海口市政府发布了《海口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好工作职责,杜绝类似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积极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关爱,做好海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

  记者从昌江黎族自治县妇联获悉,截至去年12月底,昌江共有928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海尾镇、昌化镇、石碌镇。石碌镇被征地较多,造成富余劳动力较多;海尾镇、昌化镇是沿海乡镇,耕地相对较少,主要以渔业为主,家中男性多数出海打鱼,有的一出海就好几个月。父母外出打工、打鱼,将孩子留在老家,造成上述乡镇留守儿童较多。

  记者对我省部分市县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多种原因未能继续学业,于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早早结婚生子,然后将宝宝送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由此,“留二代”这个群体诞生了。

  渴望亲情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少沟通等原因,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口市妇联心理顾问李娟称,留守儿童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加缺乏关爱,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因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多关爱孩子。“虽然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但至少要多给他们打电话,多表达对他们的爱。”

  有些父母因为无法陪伴孩子,只能通过多给孩子生活费的方式来表达爱,这反而让孩子觉得是钱让父母与他分离。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理解他们外出打工的原因呢?“父母应向孩子说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虽然不能常常陪伴他们,但真的很爱他们。”李娟说。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辍学、厌学、离家出走等问题。李娟称,父母应对孩子的未来负起责任,多与孩子沟通,通过学校等方面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8成受访儿童至少半年才见一次父母

  问卷调查1

  对象 留守儿童(样本:60人)

  1.多久见一次父母?

  半年以内 20%

  半年到一年 65%

  一年以上 15%

  2.父母回家一次待多久?

  10至20天 10%

  一周以内 20%

  20天至30天 70%

  3.平均多久打一次电话?

  一天一次 10%

  一周一次 80%

  半个月或以上一次 10%

  4.是否希望父母能够陪在身边?

  是 80%

  否 20%

  问卷调查2

  对象 外来务工人员(样本:60人)

  1.多久见一次孩子?

  半年以内 10%

  半年到一年 80%

  一年以上 10%

  2.一年大约陪伴孩子多少天?

  10天以内 35%

  10至20天 40%

  20天以上 25%

  3.平均多久打一次电话?

  3天 20%

  一周 70%

  半个月以上 10%

  4.除了打电话,和孩子有没有其他沟通方式?

  没有 85%

  偶尔让孩子暑假过来 15%

  5.平均一个月给孩子寄多少钱?

  500元以下 35%

  500元至700元 55%

  700元以上 10%

  ■数据控

  6月18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

    来源:海南特区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