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美丽中国
养老助残卡实现“互联网+”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5-22  责任编辑: 李想

  北京市民政局5月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全市推广阶段性工作情况。截至5月21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已完成制卡437682张,累计充值25454.26万元,全市累计消费14957.79万元。此外,通过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养老助残卡还实现了“互联网+”功能。

  带动1.5亿元服务消费

  实时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老人累计消费养老服务金14957.79万元,而服务商同期从刷卡渠道收到的消费额已经达到约3亿元。也就是说,除用养老服务卡充值金额消费外,养老卡还1:1地带动了老人更多的自主消费,自主消费金额约1.5亿元。

  养老助残卡的消费交易中,50%以上的单笔交易额都在30元以下,一次消费上百元的交易不足1%。每天上万次交易中,有59%是在9时到12时、14时到17时完成的。“这些都符合老年人消费习惯,说明养老助残卡确实主要是老人自己消费。”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说。

  与在海淀区试点期间相比,老人服务卡消费习惯已有较大变化。例如,百货购物类消费占比由试点期间的72%下降到现在的52%;社区便利店消费占比由海淀区试点期间的16%上升至现在的33%;餐饮(老年餐桌)消费占比由试点期间的8%上升到现在的11.75%,体现出就近消费的特征。

  “孝心指数”引导商户服务

  养老卡的强大功能也让商户对服务老人的情况心里有数。学院路一家超市的数据显示,总共已经通过养老助残卡销售了11.853万元商品,服务老人1195人,其“孝心指数”在该街道区域和海淀区内排名均为第一,在全市则排在第七名。

  除排名外,“孝心指数”还告诉商户,享受服务的老人分布在哪些社区、还有哪些空白区域等信息,引导超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系统还能详细显示每个区县户籍老人、实际办卡老人、区域内养老卡消费情况等信息。这为下一步调整服务商布局,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信息。

  手机提示老人“附近服务”

  “一共消费了1028.39元,卡内余额71.67元……您的消费90%集中在餐饮,该区域还有生活照料等服务您还未享受。”一位住在羊坊店社区的老人点击手机APP,就能轻松查看到自己的消费情况以及周边的服务信息。

  这款由“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数据管理中心开发的手机APP,名为“北京通e个人家庭版”,可以让持卡人及其家庭成员随时查看卡内余额及交易明细、周边养老服务单位。同时APP还能提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查询(养老照料中心、公园、公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999急救定制、政府政策查询、特供产品/服务预定、人工小秘书、咨询投诉等服务。

  目前,全市共发展百货购物、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理发、餐饮、社区便利店、老年文化、养老机构、日间照料等九大类养老助残服务单位14245家。其中已开户9457家,已完成POS机安装8182家。本市还将重点发展折扣服务单位,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加入养老服务体系,并推广送货上门服务。

  去世老人养老卡自动注销

  “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数据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时数据监控,与公安人口数据、民政殡葬数据联网等技术手段,养老助残卡实现精确管理。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系统自动向养老卡充值时,有3049张卡已经无法充值——通过及时更新,上月死亡的老年人自动注销对应的养老助残卡。

  “这还是第一次!”这位负责人说,“这说明新系统杜绝了冒领、延长领取等现象,让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老年人身上。”

  此外,制卡时,通过核对照片、身份证等,还清理了大约3万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这相当于每年节约上千万元财政补贴。

  除每月更新老年人口数据,新系统还可在线监管各区县、街道的充值服务。一张自动生成的柱状图显示,除了西城、怀柔、平谷每个月都准时为养老助残卡充值外,其余区县都出现延误情况。

  相关新闻

  3月前申请的养老卡下月全部制成

  此前媒体报道,有的老人提交申请较长时间后,仍未领到养老助残卡。

  工作人员透露,养老助残卡的制造流程,甚至比银行卡还要严格和复杂,需要在银行、交通等多个部门加密。因老年人提交的信息中照片格式大小不符合制卡规定、姓名中有生僻字等原因,2015年3月1日前提交申请的老年人中,总共有17000位老年人尚未领到卡。此部分卡已进入银行制卡流程,经过市民政局与各方积极协调,督促银行加快审批制卡速度。截至5月20日,已完成15000人的制卡工作。剩余2000人的制卡工作,将在6月20日前完成。

    来源:北京日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