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机关党员的那些公益情结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5-19  责任编辑: 李想

  机关党员,大多工作责任重大,让人觉得“一板一眼”。若不是从市慈善基金会获悉这些事,你一定也不会知道发生在这群人身上的爱心故事——法学博士到汶川灾区给党员干部讲课,不拿报酬反掏光身边的钱;“公务员妈妈”无私资助,把西藏受助孩子领到上海念书;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奉献爱心,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温暖了越来越多人。

  “教授民兵”捐款50万

  刘哲昕教授,一眼看去就是位面善的人。作为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他常常受邀到各地巡讲。每次到四川汶川、阿坝州等地讲课,他不但每次坚持“不住高档宾馆、不收一分报酬、不收当地土特产”的“三不原则”,反而把身边的所有现金都留给当地那些生活困难、亟需帮助的老人和孩子们。这些年,他的捐款总数超过50万元。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前夜,刘哲昕刚从汶川义务送教回上海。第二天一早得知地震,他马上又直奔机场,搭乘当天唯一一班航班飞往成都。当晚,他冒着生命危险徒步7小时进入震中,凭着对当地的熟悉,找到汶川救援队一起投入救灾洪流。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危,他到达当地才“先斩后奏”向家人报平安。几个月后,汶川又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刚刚出访回国的刘哲昕再一次飞回四川,他身负80斤救灾物资,与当地人一起穿越河谷、攀援悬崖,足足走了5小时才进入孤岛草坡乡,在再次发生灾害的“生命绝地”,帮当地人安排临时住宿、送一日三餐。

  直到现在,刘哲昕一回到汶川,当地许多干部和居民都会认出他、喊他“教授民兵”。不一会儿,他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身边的人为这位教授算过一笔账,他把家庭生活所需之外几乎所有能动用的钱物都捐献给了各地的灾区、身边的困难户和远方的困难学生。汶川地震时,他捐款1万元;南方旱灾和玉树地震了,他捐款1万元;全国道德模范、采矿管理员郭明义来学院作报告了,他给郭明义爱心团队捐款1万元;长期资助的大学生家庭遭遇困难,他一次性掏出6万元……过去十年间,刘哲昕通过希望工程等各种途径长期结对资助了西部贫困少年儿童43人。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间,他捐助的各类捐款、捐物已超过50万元。了解刘哲昕的人都知道,他几乎不做课题,这些钱都是他的工资和稿酬。

  受资助的孩子们来信了,刘哲昕会如获至宝地一封封地读、一封封回复。孩子们开学,他会买最结实的书包寄去,为了淘到好书包就先试着网购一个,试了几个才定下来,然后成批买下三四十个。孩子们读高中需要增加营养,他买下几十罐牦牛奶粉寄去,一买就是几十罐。在给每个孩子的信中,刘哲昕都会郑重地重复同一句承诺:“只要你认真学习,叔叔决心一直资助你到大学毕业。”

  制服下包裹着“公益心”

  许多学者、公职人员、机关党员们,都在默默做着本职工作以外的一份公益事业。

  一次西藏之旅,上海金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务员吴慈丽结识了一个西藏女孩子。一回到家,她就向丈夫描述那个孩子纯净的、渴望着知识的眼睛,夫妇俩商议长期资助那个孩子读书。从此,她会定期电话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女儿也和“西藏妹妹”保持密切书信来往。小学升初中的节骨眼上,吴慈丽多次打电话到当地帮孩子筹措读书的事,辗转协调下,孩子顺利来到上海入读了共康中学西藏班。

  12年转眼间。吴慈丽留着每次资助的邮政凭证、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这些凭证多到一个最大号长尾夹都夹不住了,其中还有一张“老凤祥”的千足金项链发票,是孩子18岁时“吴妈妈”买的成人礼。去年,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回到西藏,在日喀则第三高级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国检系统的机关党员,大多有着扎实的检验检疫专业知识,他们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之外,也把专业知识无私地用到了公益领域。洋山国检局团总支书记梁发卉,常常和同事一起到各大社区、超市、校园,3年来组织类似公益活动近20场。梁发卉与同事一起在临港地区鲜花港建立志愿者服务联络机制,为市民讲解鲜花培育知识并提供客流引导服务;他还凭着专业技术,连续2年在临港宜浩家园等新社区为居民提供室内装修气体检测服务;临港地区滴水湖畔,青年员工们还开展滴水湖垃圾清扫和洋山码头垃圾清扫活动,保护周边环境。

  33岁的聂敏,是南汇国检局综合科一名公职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单位所在惠南镇的困难老人范美和,这位老人与智障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很困难。聂敏知道后经常地往老人家跑,为她解决各种生活困难和问题。

  有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的气温已经很低。那天早晨才上班,她看着温度表开始惦记老人会不会受凉。熬到中午休息时间,她顾不上吃饭就直奔商场买了双新棉鞋赶到老人家。一看,老人果然还穿着破旧的老棉鞋,于是聂敏立即扶老人坐下、帮着换上新鞋。这个场景,被老人一直记到现在、一有机会就会反复提起。平时,她不仅自己掏钱帮老人家买米买菜,还鼓励团支部青年去看望老人、帮着打扫卫生,让老人家里一直热热闹闹。

  从一个人到一大群人

  “教授民兵”刘哲昕的事,感动了他的许多同事。去年,浦东干部学院机关党委决定成立刘哲昕爱心团队。如今,爱心团队的成员共结对资助330个孩子。

  在上海市级机关系统的各个机关党组织,都有一些因善心而发起的志愿者群体。市社保中心静安分中心有一支“张黎”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成立整整四年,以女性党员为主。服务队与静安区孙克仁老年福利院结成共建单位,与陈秀琛、施惠珍两位女性老人结对,队员们定期上门探望,为老人提供精神陪护、辅助康复训练、读报谈心等志愿服务。

  老年人特别看重传统佳节,对春节、元宵节、重阳节这些节庆日有没有人关心特别“敏感”。服务队总会在这些节日里策划活动,甚至儿童节也会搞小型联欢会,让老年人热热闹闹。现任队长景熠是福利院里的“助教”,她特别注重与院方沟通,了解老人需求。她知道老年人关注时事、热衷阅读,便订购了大量书籍和报刊,让老人平时不感到寂寞无聊。去年8月一个高温日,景熠接到陈阿婆的求助电话,这位92岁的孤老患严重眼疾和腿疾。因社保卡损坏,她又腿脚不便无法办理换卡手续,影响到了日常看病和配药,心急如焚。景熠一边安抚陈奶奶,一边迅速了解清楚社保卡换卡流程和办理手续,她中午顾不上吃完午饭,就从单位出来为老人换证、办手续。景熠觉得这是一份信任和荣幸:“老年人最看重自己这些物品,阿婆写了委托书给我、托付了重要物件,我怎能辜负她的一片心意?”

  王敏是上海国检局食品中心一名普通公职人员,她和几个朋友发起并组建的“携手同行”公益团队,是上海首家服务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公益组织。从2005年开始,他们在浦东川沙为四至六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阳光课堂”周末班、暑期班义务支教,一直坚持到现在。

  周六,对这些机关党员来说,是另一片“天空”。王敏每次都要花两个多小时赶到学校上课,课间,这位“小米姐姐”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听他们诉说生活中的烦恼和快乐,相互之间建立起深厚友谊。王敏没做过老师,但她为了支教活动搜集上课资料,认真备课、总结上课经验,拿出一股子公职人员工作中的热情劲头。孩子们最爱听她上的“食品安全”通识课,她用霉变的花生、发芽的土豆、报纸包装的小吃等当作道具,详细讲解该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

  王敏的同事,食品中心的几位爱心妈妈,还发起建立了一个“上海宝贝之家寄养点”,为来沪进行手术、治疗的各地孤儿义务提供暂时性家庭式养育的场所。这些儿童都是有缺陷或残疾的弃婴,这里是她们在手术前后特殊时期的临时的家。该机构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委员会合作,但资金来源完全依靠民间捐助。食品中心党支部还与团支部联合发出倡议,每周五下午组织几位机关志愿者到寄养点去看望、抚慰那些弃婴。

  机关党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还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解放日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