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益教育
梁晓燕:从大学生支教看教育公平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5-05-06  责任编辑: 李想
梁晓燕:从大学生支教看教育公平


  “大学生支教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似乎更在意于吸引眼球,而无助于改善。”在听到记者谈到的文章内容后,教育学者梁晓燕的声音有点高。

  这篇名为《支教的意义何在》的文章,不但被传统网站转载,更是在新媒体上到处流传。作者认为支教“对大学生比对当地的孩子更有意义,其中收获更多的是大学生”的结论让很多人点赞。

  “如此质疑支教,源于某些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认知。”近日,梁晓燕在接受《善达网》记者专访时说。

  多年来,乡村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梁晓燕的关注和思考。十几年来,她一直行走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和大学生支教,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让这位教育学者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在一家公益组织探索大学生支教对乡村教育改革的实践。

  在梁晓燕看来,多年来的乡村教育一直在投入物力财力让学生“上得起学”,“现在到了必须关注‘上好学’的时候了”。

  但是,“乡村教育的改变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大学生支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要把它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乡村教育的整体改变与乡村学生个体的改变是不能划等号的,大学生支教更大的意义是在后者。”梁晓燕说。

  梁晓燕曾在大学任教14年,并在乡村小学做过一年的志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后来,她离开了讲台投入公益,从环保到教育,一做就是二十多年,默默地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前行。

  “用公益的力量推动乡村教育变革,很难。”梁晓燕说,“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觑。”

  “凡是用钱能解决的事儿,基本都解决了”

  《善达网》:您从事教育公益十几年,对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认识。在您眼里,乡村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梁晓燕: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乡村教育这10年是有进步、有改变的,国家的投入很大,可以说,凡是用钱能解决的事儿,基本都解决了。但教育这个事儿,仅部分与钱有关,更多的与钱没有直接关系。

  国家高密度投入的过程,其实是与整个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结构调整和新课标课程改革纠缠在一起的。既然如此,那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就不能用一个很简单的词判定,比如“好”、“不好”或“进步”和“退步”的标准。这些年,乡村教育可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制造出了很多新问题。就目前而言,我觉得“上得起学”这个问题已经逐步地得到了解决,但“上好学”这个问题却更突出,更尖锐了。

  《善达网》:“上好学”追求的是教育的公平和良好的品质。

  梁晓燕:对。2001年后,政府开展的大规模“撤点并校”运动,相当于对乡村学校的整个布局重新调整,这个过程是与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和使用连结在一起的。对行政部门而言,这可能是最容易操作、最快“见效”的一种路径,能够在表面上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但是,同时它也制造了乡村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即在农村内部,在县乡、村两级教育资源上,人为制造出更大的鸿沟,让最弱势的村居儿童实际上成为代价的承受者。

  《善达网》 :“撤点并校”让许多农村娃上学路变得遥远,“寄宿制”成为行政部门的首要举措,也成为大多数家庭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梁晓燕:从身心的健康发展来说,没有做好准备的寄宿制学校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乡村学生受教育面临着可能比以前远为更多的问题。一是寄宿学生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远超取消“两免一补”所带来的实惠。二是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极大伤害教育公平。试想,25个孩子分享一个老师的关注与80个孩子分享一个老师的关注,教育的效果能一样吗?

  还有,寄宿制学校的问题,不仅仅是课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充分评估的情况下,就出台这样一个政策,力度那么大,中国一下子出现了一万多所乡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完成了。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准备好,除了锁上学校的大门,让学生二十四小时都呆在学校学习外,其他的都忽略掉了,很多本来可以在家庭、社区中可能解决的身心成长问题,现在却遇到了困境。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无异于一架学习机器!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却远远没有得到重视。

  善达网:前不久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就揭示了寄宿制学校学生面临的多方面健康危机。

  梁晓燕:目前我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做这方面的事情,我走访过乡村很多学校,看到的一些事实令人触目惊心。敏感、冲动、恐惧、孤独、沟通焦虑、学习焦虑,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看到这种状况,我心里真的很难过。让孩子们进入校园了,政府的责任就完成了吗?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吗?显然不是。

  善达网:在学校里,学生们在学什么,怎么学,身心健康如何,应该是更重要的。很多在在质疑,寄宿的孩子如同被圈养的小动物,限制了思维抹杀了天性。

  梁晓燕:你看一下寄宿制学校的作息表就理解了,孩子们从早晨6点半学到晚上9点,期间除了吃饭就是学习,学习的内容除了教科书就是作业,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让他们不厌学!如果不是寄宿制的话,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会更丰富一些,有很多爱好可以选择,哪怕是疯玩。但在寄宿制学校里,学生们只能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束手就“学”。

  现在国家每年投入160亿元解决了乡村学校的午餐问题,但和伙食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远未到得解决。有人说,留守儿童只要安全就可以了,但教育岂是“安全”两字能够概括,他们要成长啊,他们有情感需求啊,他们不是小动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的信息和刺激应该是丰富的,不但要有食物营养的多样化,更需要精神营养的多样化。

  当然,精神营养多样化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但,现在我们需要把眼光打开,要清楚现在的乡村教育问题并不比以前少,而是更复杂了。所以说,如果从一个更综合的角度来评价的话,真的很难说,乡村教育的目前状况究竟是好了很多,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说新问题出现和解决面对更大的挑战性。

1   2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