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好县长"柴生芳:留洋博士辞谢高薪"反哺"穷山沟 把百姓疾苦放心头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4-11-06  责任编辑: 李想

  2014年8月18日。甘肃省临洮县城。数万人涌上街头。

  农民、工人、干部、学生、营业员、企业家……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从千家万户赶来,他们在与自己的好县长柴生芳做最后的告别——“马啣山上永生此木,洮河岸边千古生芳”。

  8月14日,他连续工作了17个半小时。白天忙于处理一系列公务,晚上7点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从来不开长会的柴生芳,一直开了6个小时的夜会,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工作。15日早晨,办公室同志打开房门,请他去参加一个镇的民主生活会,却发现灯依然亮着。他静静地和衣躺在床上,被子一角搭在胸间,靠墙的桌子上还放着半片没吃完的萝卜……

  2014年8月18日,临洮县群众自发长街送行柴生芳,在临时拆开的纸板箱上表达自己的心意。(图片由临洮县文明办提供)

  1.留洋博士辞谢高薪毅然归国 金凤凰"反哺"穷山沟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北大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5月,办理停薪留职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

  2002年,在获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后,他辞谢了神户大学高薪的挽留,启程回国。对于这个选择,家人和朋友都表示不能理解,甚至是反对。

  “你不好好在外面混个名堂出来,又跑回来干啥?”大哥柴生龙曾当面问过他。

  “大哥,你看全国各地都在快速发展,甘肃老百姓还是那么穷,我回来就是想为甘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做点贡献。”柴生芳回答。

  2006年,他主动请缨,离开甘肃省委办公厅的工作岗位,一头扎进了“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直到他倒在生命的终点。

  年轻时的柴生芳意气风发。资料照片

  他的大学同学李新伟回忆,柴生芳总爱对同学们讲自己的家乡,讲他小时候艰苦的生活,讲家乡的风土人情,“现在我还记得他讲到用新打的麦子蒸出大白馒头,夹上油泼辣子和大蒜,吃着真香,那个陶醉的表情。”在柴生芳的真情讲述中,家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同在燕园40号楼316宿舍住了4年,室友刘国祥发现,除了专业学习,柴生芳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特别爱读经济、人文社科、国际政治方面的书籍。“那时,我们宿舍经常睡前辩论,6个人在一起,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什么事都辩论,他很有激情,有那么一股爱家、爱民、爱国的精神气儿。今天,他为家乡父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寻找他的精神和思想的根源,其实是在北大求学期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成形的。”刘国祥感慨地说。

  在柴生芳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次回到甘肃,都看到家乡好像被改革发展的大潮遗落了一样。对此,他非常痛心。旦复旦兮,惟愿不忘初心——这是他对自己的叮嘱,只想为贫穷落后的家乡多做一些贡献。

  2.吃苦卖力5年完成8年学业 他是众人眼中的"苦行僧"

  在柴生芳45岁的短暂人生中,他如“苦行僧”一般,经受一场接一场的考验。

  1986年7月,柴生芳以甘肃省庆阳市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柴生芳的大学生活朴素简单的。“每天就见他背着个绿书包去学习,早出晚归,连周末也不休息,是我们当中学习最用功的。有时我们宿舍聚餐,就他不来,跑去学习了。我们能感觉到他在经济上有些困难,生活很节俭。”北大同学刘国祥回忆,“1997年柴生芳去日本前,路过北京,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西装,知道我爱人是学设计的,就请我们帮他去挑,那是他第一次有了一套西装。”

  1990年,他毕业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位于戈壁滩的考古遗址现场,柴生芳和同事们沿公路,搭起了没窗没门的简易房,房内连一块像样的床板也没有。三餐就是凑合着吃点洋芋白菜,填饱肚子,没有水,他们就喝苦涩得难以下咽的咸水,而对于热,只能忍。白天,柴生芳是个“土人”,挖土、铲土、抬土,和民工同吃同喝;晚上,他又回归专业本色,详细记录当天进展,并作出分析研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说,考古现场,柴生芳将头一年发掘清理的灰堆重新过了一遍筛子,亲手拣出2000年前的“元致子方”帛书。

1   2   3   4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