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民公仆
广东湛江八旬“轮椅”书记裸捐千万济困助学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4-10-30  责任编辑: 李想

  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83岁的老共产党员陈光保每年捐出农场收益济困助学,目前已捐资1300多万。他说:“我不会给子女留一分钱,要把所有收入全部用于重教奖学”。

  死后不留一分钱  “裸捐”千万重教奖学

  从湛江市区驱车10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陈光保位于雷州市北和镇仙过岭的农场。陈光保的房子不大,几个大书柜放着有关革命历史、雷州发展、为官之道等方面的书籍,书桌上放着《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选集》。

  1995年,从湛江市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二年,陈光保没有选择在城市颐养天年,而是带着老伴到雷州半岛承包了4700亩荒山开办农场。然而,前10年的苦心经营并未迎来丰收。由于遭受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农场年年亏损,陈光保由此背上1000万元债务。

  陈光保没有轻言放弃。他重新调整生产布局,改种甘蔗、香蕉、辣椒等混合农作物。2004年,农场终于扭亏为营。

  在2010年的雷州学习颁奖大会上,陈光保将他的农场改为“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并当众宣布“今后农场的收入全部用来重教奖学,每年不少于100万元”。

  “我们家三代长工,祖父都没留下财产,为什么我要留?我的战友20多岁就牺牲了,我两次逃生已经活到80多岁,我再捞钱怎么对得起战友?我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够留钱?”陈光保说,“如果给子女留钱,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耻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陈光保个人已累计捐资1330万元,其中1030万元用于重教奖学,其余的用于救助附近贫困村民。

  “读书太重要了,既可以开阔视野,又能提升发展技能。”他说,“水利、农业都需要人才,国家没有人才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坚决不干“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事

  1964年,33岁的陈光保任海康县(今广东省雷州市)县长;1983年出任海康县委书记、湛江市委常委。

  1984年春节,陈光保在自家门口贴出一副春联:“送礼可耻、受礼有罪”,横批“端正党风”。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不准收礼”是陈家家规之一。

  在陈光保看来,“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严防“夫荣妻贵”“父荣子贵”,并以身作则,带头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干“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事情。

  1985年,雷城糖厂扩建,要招收100名新工人。消息传开后,不少领导干部趁机安排子女或解决亲属的“农转非”问题。当这份招工名单交给陈光保过目签批时,他发现100个招工名额中,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占了一半以上。他在方案上怒批“腐败”二字退回给了县劳动局。

  在陈光保的案头上,放着一本他创作的《好官坏官歌》。只要有官员探望,他就会把这本书当作礼物相送。这本歌集告诫后辈,“坏官二十害”,“坏官臭万年”。坏官名录则从建国初的刘青山、张子善,一直唱到近年下台的王华元、陈绍基。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我没有谋私的权力。”陈光保说,“如果一把手都利用职权谋利,以权谋私,就会带头扭曲整个官场政治生态。”

  “终生待在这里,守望这片红土地”

  当年潭葛村的村支书吴堂胜是陈光保农场创业的得力助手。他说,陈光保不仅为村民修建了水泥道路等基础设施,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灌溉技术。现在一亩地可以收入20000元,不少外来务工者都愿意跟随他一起搞承包,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北和镇镇长王志杰说,近年来,陈光保在周边的六个村,出资修建了20公里水泥路,自费打深井100多口,解决了这6个村的抗旱问题。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修建了5个饮水水塔,为六个村的农民铺设自来水管,解决饮水问题。

  东里镇东寮村的孤寡老人张大娘解放前曾掩护过游击队员。陈光保牢记这位大娘的功绩,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她30年,直到老人去世。调风镇一名协警抓小偷被误伤,陈光保送去6000元见义勇为奖励金。每年他都会拿出5万元资助周边6个村子的200多位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逢年过节还会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

  陈光保赢得了村民爱戴。农场曾经遭遇窃贼偷电线,陈光保一个电话,调和村200多村民就赶来围捕;2009年,糖厂要停榨,农场还有200亩甘蔗没有收完,潭葛村自发来了300多名村民帮忙,2天内完成了收割,并坚决不收工钱。

  陈光保说:“老百姓是很质朴的,也是最明辨是非的。只有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群众才会爱护你、支持你。”

  看着80多岁的老父亲一人居住在二楼小屋,陈光保的子女害怕他孤单,希望能接他回城里居住,不过陈光保说:“离开群众心里憋得慌,我要终生待在这里,守望这片红土地。”

  “我死后不要土葬,一定要火化,要把我和你母亲的骨灰一起洒进雷州的母亲河,流到大海去,不占国家一寸土地。”他说。

    来源:新华网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