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老年人不谈“老”—中国敬老观念悄然生变 |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2-10-23 责任编辑: 李想 |
|
“老年痴呆症”拟规范为“阿尔茨海默病”;见到老年人不谈“老”,而是改称“长者”……又逢一年重阳节,与老年人相关的一些称谓悄然发生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医疗水平提高后,老年人不仅平均寿命延长,其身心需求也日趋多元。专家分析,拒绝“被痴呆”“被老化”,渴望获得更多尊重和自主性,已成为老年群体的心声,而社会敬老观念也随之更新。 修辞变化透露社会善意 在一些世俗观念中,一提到老年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老弱病残”。以至于当“老年”这个词与“痴呆”相结合,令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谈之色变。 安徽淮北的徐玉平多年来陪伴患有这一病症的老伴。她感慨道:“每次带他出去散步,别人一问起,说是老年痴呆,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如果能更名,也算是社会透露的一份善意。”她说。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精神健康第二位的疾病。有调查显示,25%的该症状患者会因羞耻感隐瞒病情,40%表示在生活中遭到排斥。不过,这种令老人尴尬难受的境况实际已在发生改变。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已正式更名为“脑退化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用“长者”来称呼老年人。这样的“流行语”也波及广东、上海等沿海省市,有关部委亦表示将考虑将俗称的“老年痴呆症”规范为“阿尔茨海默病”。 专家认为,这些修辞的变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伦理精神,同时也避免了“老弱病残”等负面的联想,值得借鉴推广。 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比例正大幅上升 年近八旬的翻译家陆谷孙先生开微博为网民答疑解惑,九旬高龄的老艺术家秦怡活跃在中外影坛,最近97岁高龄的上海老画家朱怀新还举办了个人画展……与拒绝“被痴呆”“被老化”相对应的是,近年来,老年人热心参与社会事务的比例正在大幅上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说:“老年人之所以在称呼上如此期待被尊重,是因为他们确实能为这个社会贡献更多。过去是追求‘老有所养’,现在确实‘老有所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谢遐龄分析,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继续从事一些与兴趣爱好、社会人脉相关的顾问工作,还有一些老年人热衷于担任社区志愿者、社工等,可以说是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对急需此类帮助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而言,老年人的这些付出,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也是极其难得的,应当鼓励。 专家分析,中国有古语“长者垂范”,一些老人在离退休时,作为掌握了较多社会资源、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地位的长者,可以为后辈留下德高身正的长者风范,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即使是患有一些难以言说的病症,老年人也一样应当获得尊重。 “精神赡养”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社会学家王开玉分析,“老年痴呆症”等更名引发的讨论,体现了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尊重。随着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必需在社会上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赵修义建议,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还需突破一些固有的传统观念,年轻人不应视老年人为“包袱”;在实践中,一些人口学家所提出的“善用老年人口红利”的观点,这也是可行的。 据上海社会保障部门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精神赡养”已与“社会养老”“居家养老”等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专门空出岗位;对那些患病在床的老年人则鼓励其使用各种新型机器人和电子工具来自主完成翻身、洗澡等日常生活步骤,这也都属于“精神赡养”的范畴。 谢遐龄认为,今天中国人开始尝试避不谈“老”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其实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同样是一个“老”字,在适当的场合用其他词汇替代,也是对老年人价值的肯定,可以产生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为整个老年群体注入更多活力,也为社会增添和谐的氛围。 来源:新华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