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用专业能力做独到公益
公益中国 gy.china.com.cn  时间: 2012-09-11  责任编辑:李想
贝亲中国董事、副总经理叶芳莹接受南方公益专访。受访者供图
贝亲中国董事、副总经理叶芳莹接受南方公益专访。受访者供图

  企业公民

  9月6日,由南方日报发起,贝亲公司参与共建的“南方公益·幸福厨房”公益项目(第二期)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这意味着继双方在2011年成功合作建成4间幸福厨房之后,贝亲将再次启动对“幸福厨房”的资助。南方公益联盟副秘书长、南方公益周刊主编戴远程与贝亲中国董事、副总经理叶芳莹女士出席签约仪式。

  “幸福厨房”公益项目由南方日报社发起,广东团省委和青基会参与共建,旨在为边远贫困山区中小学校改善厨房硬件条件,让学生吃上热饭菜。该公益项目2011年5月启动,预计到今年底,全国范围内建设“幸福厨房”的总数将达到200间。

  2011年,贝亲启动对“幸福厨房”的第一期资助,先后在贵州省六枝特区苦李井小学、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小学、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龙尔甲乡中心小学和木尔宗乡中心校建成4间“幸福厨房”,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就餐条件和卫生环境。今年,贝亲决定再次资助该公益项目,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贝亲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母婴行业的佼佼者,而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贝亲日益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9月6日,贝亲中国董事、副总经理叶芳莹女士接受南方公益记者的专访,讲述贝亲的公益理念与行动。

  参与“幸福厨房”让企业更有爱

  南方公益:作为贝亲与“南方公益·幸福厨房”第二期合作的负责人,您对本次合作有何新的期待?

  叶芳莹:首先,很高兴能与《南方日报》就“幸福厨房”再度合作。我们相信媒体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南方日报》作为主流媒体,能以新闻报道唤起公众注意、发动社会力量、整合更多资源,有这样的优势,我相信能使公益项目的推进更加高效、可信。第一期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尝试,在此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可能对于偏远贫困地区孩子的吃饭问题都还不了解,不知道他们面临那么多的困难,实际情况有那么糟糕。第一期合作让我们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必要性,这才有第二期的合作。

  在第二期当中,我们增加了项目经费预算,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我们先让孩子们吃上热的食物,哪怕只是他们自己带的土豆或其他干粮,这是一个基础。接下来,这个项目延续下去的方向将是向孩子们提供更加营养合理的午餐。当然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更多的关心和配合,比如有些地区已经在实施的“每天一个鸡蛋”、“营养补助”等举措。

  南方公益:贝亲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动力是什么?

  叶芳莹:贝亲作为一家有着长远发展意愿的企业,其未来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之上。我们自觉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因为这是获得社会亲和力和公众认知的重要途径。

  此外,我们认为现代企业不应该再以盈利为单一目的,参与公益活动将使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更加均衡。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让员工感受到他们是在一家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企业内工作,这将提升内部员工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对贝亲产生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公益行动应首先基于受助者需求”

  南方公益:对于“幸福厨房”所在的学校和学生,您和贝亲公司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叶芳莹:贝亲是一家专门生产母婴用品的企业,因此我们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更多的关注。贝亲已经在四川、青海、新疆、贵州等地建设了多所以“贝亲”命名的希望小学,这些小学有专门的“贝亲图书室”、“贝亲奖学金”,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电脑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库等。我们相信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更需要对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在今年的贝亲中国十周年庆典中,我们邀请了十几位希望小学的学生来上海参加活动,并组织上海一日游,让他们感受到全方位的关爱。在未来,我们也同样会为贝亲“幸福厨房”所涉及的孩子们而衷心付出。

  南方公益:除了捐款、救灾、助学等传统慈善,您认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还可以有哪些方式?

  贝亲:我认为公益慈善行动的出发点应该基于受助者的具体需求,而形式倒不必拘泥。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捐款,如果还能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来改善受助者的境遇,将是一种独到的贡献。比如贝亲作为一家母婴用品企业,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生产适用于唇腭裂患儿等特殊群体的婴童用品,并与嫣然天使基金等专业机构合作,将这些产品免费派发给那些需要它们的孩子。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国家机关 | 驻外机构 | 社会团体 | 新闻网站 | 媒体网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网站 | 地方网盟 | 友情链接 | 黄金链 全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